俄罗斯与伊拉克石油价格-俄罗斯与伊拉克石油价格差多少

tamoadmin 2024-09-08

1.俄罗斯与欧佩克闹“离婚”,美国页岩油为何躺枪?

2.俄罗斯石油丰富,但为什么不像沙特那么有钱?

3.世界上石油储量第一的国家是哪一个

4.简单介绍伊拉克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5.伊拉克战争和金融危机有关联吗?另外美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有关吗?

6.伊拉克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啊?

俄罗斯与欧佩克闹“离婚”,美国页岩油为何躺枪?

俄罗斯与伊拉克石油价格-俄罗斯与伊拉克石油价格差多少

昨晚上刚刚写了分析文章,这里简单分析。

向看一张:图中蓝色为沙特,灰色为美国,黑色为俄罗斯!美国事实上在页岩油技术基础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油产国。

之前俄罗斯就说过:即使将油价再下跌40%也能够接受!其实句话应该这样理解:

如果不考虑别的因素,OPEC+一味地减产来保价,未来的原油市场就会让美国抢占份额,这样做就是“饮鸩止渴”!

(1)既然如此,俄罗斯选择:疫情确实影响了国际原油,我俄罗斯也愿意延续之前的减产协议,如果新的协议能够在一个合理区间也可以接受!但是你们OPEC却要加大减产量,但总有一个减产额度啊!

现阶段OPEC和俄罗斯等其他产油国已经在执行的是今年1月1日起减产210万桶/日的协议,其中包括沙特的额外自愿减产。大多数市场观察人士普遍都认为首先这条已经存在的2019年12月通过的减产协议应该是会得到继续的延长(比如延长到2020年底),在这一点上,OPEC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非OPEC产油国之间已经在会议前达成了共识!

(2)俄罗斯之前已经透露出来支持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及其盟国组成的OPEC+的联合技术委员会考虑将原油产量再削减100万桶/日,并且认为减产多至100万桶/日的提议将足以平衡石油市场,并将油价推升至每桶60美元。

(3)其实OPEC发起的价格战压低国际油价对页岩油技术发达的美国是一个大挑战!

我们可以看看数据:2008年7月,布伦特原油和美国WTI原油的价格一度暴涨 到147美元/桶,2011年至2014年,美布价格也长期处于100美元/桶价位运行。而从2014年9月份,OPEC发动原油价格战,国际油价开始断崖式下跌。2016年1月份,价格一度下跌到27.1美元/桶,OPEC包括现在的OPEC+想要挤压美国页岩油的决心十分坚决。

但是,经历了2015年缠斗之后,所有的OPEC成员发现,好像对美国没有太大的作用。

(4)事实果然如此吗?不是!页岩油成本太大导致投资集团信心不足!

造成成本增加而盈利不足的原因主要:

用水成本不断上升。按照媒体报道,目前美国页岩油和页岩气开所用的技术是水平井多段压裂技术,这种开方法对水的需求非常大。据二叠纪生产商的数据分析,现在平均压裂作业需消耗1300万加仑(4900万升)的水,两年内耗水量已经增长了40%。2019年二叠纪盆地的水费已经暴涨17%至140亿美元,这是北美生产商2018年用水力压裂砂的费用的3倍多。另外,取水和废水处理的成本在每桶50美分至4美元之间,在此前油价跌破40美元/桶的情况下,这对美国页岩油生产商来说将是一笔高难以承担的高昂费用。

用水成本上升,而国际油价下下跌,自然美国会放缓页岩油生产了!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大家应该在大街上也会看到:新能源 汽车 的高速发展,对于传统油气能源需求也在下降。虽然这个新能源 汽车 现在还没有太成熟,但是对于传统能源驱动的影响会一步步加大的!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俄罗斯直接可以拒绝沙特,拒绝跟OPEC谈,但OPEC根本无法拒绝俄罗斯,后续看情况,应该要么延期,要么就是继续再紧急开会!

欧佩克+维也纳会议,没能达成继续减产保价的协议;俄罗斯表示,4月1日起不再受减产约束。这条重大新闻,让油价迅速下跌10%,市场一片哀嚎。

沙特提出在原来减产额度之上再增加减产数量,遭到俄罗斯反对(俄罗斯不是欧佩克成员,是+);俄罗斯建议把现在的减产维持到年底也没有得到支持。所以,会议是不欢而散。

我曾经突发奇想,欧佩克可能解体。在页岩油革命之后,美国从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变成净出口国,彻底扭转了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全行业面临供过于求的现实。谁再鼓吹控制碳排放发展新能源,预计越发没有市场。 美国页岩油革命是石油过剩的始作俑者。

去产能之下,欧佩克怎么能够团结?石油经济已经是他们的 社会 结构一部分,哪个国家降低产量都会造成 社会 结构紊乱。我们可以继续观察欧佩克,可能真的可以看到他们各自谋生。

俄罗斯因为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大合同等优势,比欧佩克相对好一些,普京国内人气旺是有道理的。油价将继续下跌,暂时看不到支撑位。页岩油成本毕竟偏高,低油价会更难过。

先说结论:本次油价暴跌,在于减产协议未达成,市场供大于求,美国页岩油作为原油的替代品,在原油价格下跌时,也会受到影响造成下跌。

美国页岩油增产空间大,对原油市场响应迅速。目前,美国原油产量全球排名第一。2018年美国页岩油产量达650万桶/天,贡献了美国原油总产量59%的份额。页岩油短期供应爆发力取决于库存井数量,截至2019年9月,美国48州库存井7794口,为 历史 较高水平。根据EIA预测,2020年美国原油产量将会达到1309万桶/天,比2019年产量增长约80万桶/天,是不容小视的边际供应量。此外,页岩油气井开发周期一般只需3-6个月。根据以往,在油价远低于页岩油成本的时候,新井产量衰减较快,美国页岩油可实现迅速减产;当油价高于页岩油成本的时候,启动库存井,美国页岩油可实现迅速增产。美国页岩油气的开生产灵活度高,能够对原油市场形成快速响应。

也正由于美国页岩油的产量惊人,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更严重了。

其实很多人觉得这次油价大跌,是美国想打击俄罗斯和伊朗,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油价大跌,美国反而最受伤。

沙特、俄罗斯、美国,都是主要产油国。美国是石油净出口国,但同时美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又会传导致美国的服务业,所以美国的利益诉求是油价在一个合理区间波动,这个区间是50-70美元,如果油价太高,会推升美国的核心通胀,带来滞胀的风险,但如果油价太低,会让美国的石油产业巨亏。

这是因为美国的石油主要面页岩油,在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后,通过极度宽松的QE注入流动性,度过了危机,之后美国页岩油革命的成功,帮助美国重新走上了经济扩张之路。

此次俄罗斯与欧佩克本来是要协商减产的,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不佳,对石油的需求下滑,导致国际油价跌跌不休,欧佩克成员想通过减产的方式来改善供求关系,从而拉动油价上涨。这也是过去欧佩克惯用的方式。

但是俄罗斯并不同意减产,其实俄罗斯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欧佩克成员国一味的通过减产来拉抬油价,实际上无法改变油价的需求。但是国际原油市场的供给已经不光由欧佩克掌控,美国已经有足够的原油储备,而且美国的页岩油产业发达,可以持续的开石油。

这意味着,油价上涨后,最受益的是美国。因为油价虽然涨了,但欧佩克成员国都是减产的,并不会明显的获益。而美国并没有减产,依然提供充足的供应,那么国际石油的市场份额就被美国抢走了,再这样下去,以后国际油价的定价权就完全掌控在美国手里了。

因此,俄罗斯不同意减产,此次欧佩克减产协议谈崩了。紧接着就是沙特发飚了,大幅增加了其出口石油的折扣,并宣布下个月产量将远超1000万桶/日,甚至可能达到1200万桶/日的记录高位。,这一举动带来了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在3月9日,WTI和布伦特原油盘中最大跌幅均超过30%,WTI原油最低跌至27.35美元的价格。

国际油价大跌,美国反而受到了冲击,因为美国有发达的页岩油,正在不断抢占全球石油市场的份额,但页岩油的开成本较高,需要50美元以上才能赚钱。我们看看全球各国生产一桶油的成本各自是多少。

根据相关机构的数据显示,各主要国家生产一桶油的成本为:英国52.5美元,巴西48.8美元,美国36.2美元,中国29.9美元,委内瑞拉23.5美元,俄罗斯17.2美元,伊朗12.6美元,伊拉克10.7美元,沙特9.9美元,科威特8.5美元。

从数据可以看到,当国际油价跌到30美元的水平,页岩油就会开得越多亏得越多,美国页岩油产业就会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美国油价不降,必然就会失去市场份额,失去全球石油的定价权。

所以特朗普真慌了,3月9日下午,据国外媒体报道,特朗普悄悄要求沙特停止油价战。

美国页岩油此次受影响并没有打枪一说。

第一,虽然只是美国没有参与到谈判中,但他却是石油供应市场中的一份子。所以尽管它是在俄罗斯与俄罗斯之间进行的,但是谈判结果会影响到所有的石油供应者,甚至也会影响到所有的石油需求方。

第二,俄罗斯和欧佩克谈崩,主要考虑问题也是美国的页岩油。因为俄罗斯,欧佩克和美国都是石油供应方。而减产只限制了俄罗斯和欧佩克的产量。如果此时只是俄罗斯和欧菲克减产,那么减仓谈判结果达成后的最大受益者就是美国。我想俄罗斯是能看出这个结果的。所以他们不同意减产也是情理之中的。

第三,俄罗斯这次与欧佩克谈崩,可能也是有意而为之的。因为美国之前搅黄了俄罗斯和欧洲之间的北溪2号石油项目,导致俄罗斯损失巨大。这一次因为欧美疫情爆发导致美国现在也很难受,所以俄罗斯也是在此时看准的机会故意谈崩石油减产让美国更加难受。这个也是政治博弈的必然结果。这个时候让美国好受了,那么以后美国只能让自己更难受。

第四,欧佩克,特别是沙特,早就对美国的页岩油有打压的想法。因为在前面几年就有沙特疯狂降价来打击美国的页岩油产量,但是最终却以失败收场。这一次沙特主动降价,可谓一石二鸟。既可以逼着俄罗斯回到谈判桌前继续进行减产谈判,又可以打击美国的页岩油生产。所以他们会很积极的去降价。

综合以上几点,个人觉得美国此次页岩油受到降价影响并非躺枪。是各方争斗必然的结果。

最近由于沙特阿拉伯力推进一步减产遭到俄罗斯的抵制,在3月6号维也纳举行了欧佩克扩大减产谈判最后以失败告终,结果导致全球石油股价全线下挫。现在国际油价暴跌,实际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代表着整个国际石油价格控制体系遭受到严重的挫败,现在沙特等国家立足石油减产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石油在生产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用来为 汽车 提供动力,还能提供很多的材料,比如说我们现在使用口罩的组成部分喷绒布就是石油化工的一个产品,如果没有石油的话,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口罩都没有办法发挥应该有的作用。

现在伊朗等国正在爆发严重的新型冠状肺炎,欧洲的情况也是非常严重,所以沙特的这种做法会抬高口罩和医疗防护服的价格,俄罗斯是自然不会同意的,因为伊朗在某种程度上是俄罗斯的盟友,欧洲各国和俄罗斯的经济联系也很广泛。所以说沙特的这种做法有着心怀不轨的行为,当然沙特是和美国有着利益关系,减产之后抬高石油价格,非常有利于美国的页岩气石油销售。

现在美国已经成了一个石油输出国,主要是页岩气石油产量非常大,但是美国的页岩气石油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太大的竞争力,因此如果抬高石油的价格,让普通的石油和美国的页岩气石油处在同一价格水平上,那么这无疑对美国有着巨大的利益。俄罗斯拒绝减少输出石油,美国的页岩气是由自然是没有竞争力的。

当然现在石油国输出组织大多都是和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俄罗斯和这个石油突出国组织有点不协调,但俄罗斯也是一个世界能源出口大国,为了顾及本身的利益以及欧洲和盟友的利益应该不会像沙特等国妥协。

此次欧佩克+会议没有达成减产协议,引发原油期货价格暴跌10%左右,主要原因是俄罗斯拒绝进一步减产。

那美国页岩油为什么也会躺枪?理由很简单:

1、当今能源市场,主要以原油、页岩油等主。从目前的能源市场经构发展来看,页岩油的份额并不大,2018年,欧佩克原油的市场份额约为41%,俄罗斯原油的市场份额约为13%,沙特原油的市场份额约为13%,美国页岩油市场份额约为15%。 全球还是以原油为主要能源,既然原油价格暴跌 ,页岩油价格没有理由不受到伤害。

2、欧佩克产油国经济结构大多比较单一脆弱,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同时疫情危机冲击短期基本面雪上加霜,欧佩克产油国为了提振油价,平衡财政,不得不取限产措施。可俄罗斯经济也不太好,原油经济也是其GDP和财政的主要来源,进一步减产对其经济和财政也会带来较大影响。

由于页岩油是当前原油市场的重要补充,欧佩克减产,并不能防止页岩油填充市场和叙利亚原油供应因素, 各经济体利益冲突,导致一损俱损,有何不可以

3、美国页岩油丰富,技术可储量约为580亿桶,位列全球第一。但是,开成本并不低,美国页岩油开成本构成:

全美国六大主要页岩油生产企业的成本测试数据:

美国这6家公司覆盖Permian、EagleFord、Bakken这三个最重要的页岩油气生产地区,2018年页岩油气生产企业油价 平衡点为50美元/桶左右

上周五国际原油重挫。WTI原油主力合约收跌报41.55美元/桶,跌幅近10%,创2016年8月以来新低;布伦特原油主力合约布油跌幅近9%,报45.50美元/桶,刷新2017年6月以来低点。 美原油价格收41.57美元,暴跌9.43%

美国页岩油躺枪是正常的。

俄罗斯石油丰富,但为什么不像沙特那么有钱?

俄罗斯石油丰富,但是没有沙特那样石油储存丰富,尤其是人均石油量和沙特没有办法比拟。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很多都是出口的,他们的石油情况影响着世界石油,而俄罗斯虽然也有石油出口,但是大部分还是供给了自己的国家。

俄罗斯东部地区油气十分丰富,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碳氢化合物预计有850亿~900亿吨,包括石油200亿~220亿吨,凝析油30亿~50亿吨。俄罗斯的石油主要蕴藏在西西伯利亚地区,其石油储量占全俄的2/3,石油预测储量集中在鄂毕河中游地带,这里分布着下瓦尔托夫斯克、苏尔古特和萨伊姆三大油区。

俄罗斯经济长期发展畸形,经济结构单一的痼疾无可改观,早已患上了“依赖症”——俄罗斯必须靠出口更多的石油天然气才能生存发展。成也石油败也石油,俄罗斯命悬能源一线。美国这个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国出口欧洲能源脚步加快,对俄罗斯的釜底抽薪态势愈加明朗。但对弃用核电的欧盟中坚力量德国、法国来说,依然有如饥似渴之虞。

自普京担任总统后,俄罗斯就把能源出口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俄石油即开始大量进入国际能源市场,对国际能源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国际舞台上能够起主导作用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态势。俄经济迅速发展,得益于国际石油供求紧张,油价不断飙升。

世界上石油储量第一的国家是哪一个

石油大国是:1、委内瑞拉,2、沙特阿拉伯3、加拿大,4、伊朗 ,5、伊拉克,6、科威特,7、阿联酉,8、俄罗斯,9、尼日利亚。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能源来自石油,远超过其他任何能源。基辛格有句名言“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全世界”。的确,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如今的石油就相当于古代战争中的“粮草”。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旦粮草被对手拿捏了,战争的胜利将无从谈起。同样的道理,在现代化战争中,如果石油补给给被敌人切断,交通会立刻陷入瘫痪,不管多先进的战机、坦克等装备,瞬间就变成一堆废铁。因此,从二战之后,几乎所有国家都十分看重这项战略。

1、委内瑞拉

委内瑞拉位于南美洲的北部,是一个石油非常丰富的国家,其石油量已超过3000亿桶,虽然石油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仍旧是一个非常穷的国家,因为其石油品质较差,还极为难开。委内瑞拉已探明石油储量3040亿桶,超过了被大家视为“盛产流动石油”的中东。占全球储备比例的17.8%,每日石油储量238万桶,每日石油消耗74.6万桶,储量可供其使用1116年。

为什么同样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石油的中东“石油丰富”,原油质量差,开困难。委内瑞拉虽然储量世界第一,但这些地下近万米深的石油属于劣质高硫重油。这种原油以油砂的形式隐藏在地下深处,不仅极难开,而且极其昂贵。而且必须经过提炼和混合才能出口。相比轻油,质量差很多,只能靠低价策略,卖给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开困难和油品质量差造成的二次加严重影响了委内瑞拉石油的生产效率和成本。在世界轻质原油丰富的前提下,油气开企业当然不愿意开重油。其次是,设施投资少,开和提炼技术落后。与沙特阿拉伯一样,委内瑞拉最初的石油开系统也依赖于欧美石油公司。他们把土地租给欧美的石油公司,自己收取租金和分红。因此,大量的石油利润被外国公司拿走。所以委内瑞拉想重新控制石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规定新油田只能由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开。外资石油公司的税收和租金不断提高,甚至90%的利润都被征收。无利可图的外资只能大量撤出,委内瑞拉也受到了各国的制裁。而委内瑞拉的石油开技术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与开成本高相对应的,是石油冶炼水平低。这些低端油品种的自然利润极低。因此,虽然石油储量最大,但石油销售收入根本无法与其他国家相比。

当然,委内瑞拉的贫穷和美国的制裁也有很大关系。由于地处拉美,却处处和美国对抗,因此委内瑞拉的石油出口饱受美国制裁。除了古巴,南美各国都不敢与它交易。而销往其它洲的话,高昂的运输成本,更得不偿失。

2、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产量和储存量都位于世界首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路上油田和海上油田,其油产量达到了2665亿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石油大国。“头顶一块布,全球我最富”,说起沙特阿拉伯,估计没谁不知道,这个远在中东的国家因为丰富的石油,还有各种花式炫富的消息而闻名全球。沙特阿拉伯,位于西亚,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沙特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自身对石油的消费量很少,中东所产石油90%以上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游轮运往欧洲西部,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石油储量2980亿桶,占全球储备比例17.85%,每日石油产量1052万桶,每日石油消耗264万桶,储量可供其使用309年。尽管,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石油储量略低于委内瑞拉,但其石油都位于传统上可进入的油井内,而这些油井本身就位于广阔的油田内。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储量占全球石油常规储量的五分之一以上。随着勘探力度的加大,沙特阿拉伯很可能重新占据榜首的位置。美国地质调查局预测,沙特沙漠下可能藏有超过1000亿桶石油,有待被发现和开。

300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石油大国。

3、加拿大

加拿大是世界石油产量排名第三的国家,其石油主要分布在阿尔伯塔省,其石油产量在16之间,其实加拿大的产油量非常低,因为其开非常耗费人力和财力,但是它的石油品质都非常好一说起石油我们就会想到中东,知道中东拥有着众多石油。而中东很多国家,也都凭借着石油发家致富了,走上了人生巅峰。没有会想起来加拿大也有石油。事实上加拿大的石油多的超出我们想象。

目前,加拿大已探明石油储量1700亿桶,占全球储备比例9.8%,每日石油产量348万桶,按每日石油消耗221万桶,其石油存储可供其使用210年。

但是,加拿大石油并没有沙特和委内瑞拉关注度高,一方面是因为加拿大石油主要分布在阿尔伯塔省,不过阿尔伯塔省的石油虽然丰富,但是高密度、高杂质、高开成本的油砂,很难进行开,所以在产量上远远不及沙特和委内瑞拉。另一方面,加拿大的石油缺乏活力,流通性较差,而且很多公司都是美国总部,相当于是作为一个“殖民地”性质的产油区块,利润被最大程度上的压榨。也就是说,加拿大的石油行业发展是很不景气的。根据数据显示,加拿大98%的原油都是出口到美国,而且加拿大目前仅有4条输油管道,管道能力的5/6都是运往美国,唯一一条管道到港口的目的地也是通过海运到美国,美国以外目的地出口仅占全部出口的0.8%。可见,加拿大的原油一直都是卖不到好价钱的,话语权相当于是牢牢地把握在美国的手中。

4、伊朗?

伊朗是世界第四石油生产国,其石油主要位于世界石油天然气最为丰富的东部地区,石油生产量达到了1574亿桶,曾为中国运输了约2000万吨的石油,也是世界上石油最富有的国家之一朗,位于西亚,北邻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西与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东面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连,另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隔海相望,南面濒临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和阿曼湾。伊朗的石油生产史已有100多年了,若持续按照目前的开速度进行开,该国的石油储量还可以维持100年。伊朗石油分布在大约150个油气田,其中许多油气田也是石油、原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来源。伊朗目前已证实石油储量1560亿万桶,占全球储备比例9%,每日石油产量425万桶,其存储可用202年。

2012年,美国、欧盟对伊朗石油实施禁运,叠加限制外资对其油气项目投资,伊朗在投资与合作、技术输入和硬件设施上均受限,产量急剧下降,最低至270万桶/日。2021年至今,伊朗尽管面临制裁,但仍设法增加出口。所周知,美伊谈判已旷日持久,自2021年4月以来,美国和伊朗在维也纳举行了八轮间接会谈,伊朗旨在恢复协议,解除制裁以换取其限制发展核;美国旨在抑制油价,来缓解应对国内高通涨现状。近期美伊互信姿态释放乐观情绪,叠加英、法、德、中、俄对取消制裁持积极态度,美伊双方达成协议仅一步之遥。

5、伊拉克

伊拉克位于亚洲西南部,石油产业是该国家的精神支柱,凭借其地理条件发,石油,天然气分丰富,其石油产量也丰产丰富,大约有1425亿桶,也是石油储量排名前十的国家之一。伊拉克,位于西亚,北接土耳其,东临伊朗,西邻叙利亚、约旦,南连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东南濒波斯湾,国土面积约43.7万平方公里。伊拉克已证实石油储量1450亿桶,占全球储备比例8.4%,每日石油产量264万桶,其存储可供其使用453年。曾几何时,在阿拉伯世界的诸多土豪之中,伊拉克是唯一一个既不缺钱、也不缺水的国家。既有辉煌灿烂的历史,也有得天独厚的石油,更坐拥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自然,伊拉克在独立之后就呈现出迅速发展之势。20世纪70年代初,阿拉伯世界各产油国兴起了石油国有化运动,伊拉克也不例外,原属于外国公司的石油工业被收归国有,这些原本只有少量租借费的产油国,因此收入暴增,逐步发展成为中东地区经济最为发达和活跃的国家。

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暴富之后伊拉克的野心膨胀,先后掀起了两伊战争和侵略科威特的战争,倚仗着肥沃的土地和极为丰富的石油,伊拉克人完全可以享受如沙特人一样的待遇,即便是躺着不干活,依然可以衣食无忧。

由于旷日持久的战争,曾经富裕的伊拉克变得满目疮痍。从此之后,几乎浮在石油上的伊拉克,不但没有了昔日的待遇,甚至很多时候连饭都吃不饱。

6、科威特

科威特是一个石油和天然气储量都非常丰富的地区,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40亿吨,约为15桶,占据世界石油储量的10.8%,该国家的石油公司也是世界公认的顶级石油企业。

7、阿联酉

阿联酉也是目前石油出口量最大的国家,凭借其石油的产量,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富得流油的国家,其石油主要集中在扎库姆油田,石油产量为133.4亿吨。约为1050亿桶。

8、俄罗斯

俄罗斯不仅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国家也是石油和天然气十分丰富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亚大草原,其次是伏尔加乌尔拉,作为世界最大石油储量国家,其已探明的石油量高达1078亿桶。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境内石油主要分布在雅库特和萨哈林两大油气盆地。

目前,俄罗斯已证实石油储量600亿桶,占全球储备比例6.2%,每日石油产量1070万桶,每日石油消耗220万桶,其储存可供其使用113年。

根据区域划分,俄罗斯石油产量最丰富的地区位于西西伯利亚,是全国产量最大的产区,产量占地区总产量约77%,占全国总产量约45%。Samotler油田是该自治州的最大油田,也是俄罗斯的最大油田。

伏尔加-乌拉尔,是俄罗斯次于西西伯利亚的第二大石油工业区,著名的Urals Blend油种,便是根据此地命名。Romashkinskoye是伏尔加-乌拉尔的一个大型油田,以此油田为代表的伏尔加-乌拉尔地区,整体特征为油田的普遍老年化。

所以,目前原油勘探与开发的中心逐渐东移,东西伯利亚或成为未来俄罗斯原油增量的主要来源。

近几年,欧美对俄罗斯油气工业的制裁主要针对的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海上以及难的开发,俄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推动本国油气工业的技术进步,逐步摆脱对欧美国家的设备依赖与技术依赖。

9、尼日利亚

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非洲石油量最多的国家,该国家不仅经济非常发达,而且也非常丰富,其石油产量约为372桶,也是世界石油最多的国家前十名之一。

石油,一种能源,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农业文明顺利向工业文明及工业后工业化文明的发展迈进,它是工业的重要原料,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推进器,石油,它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生活状态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石油也因此成为人类和世界各国的抢手货。

简单介绍伊拉克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伊拉克战争

海湾战争后的伊拉克: 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均已削弱。在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前,伊拉克凭借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使其经济发展在中东地区处于中上水值仅达到战前的1/3,人均收入降至不足400美元。

据估计,海湾战争给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经济损约达2000亿美元。在美国对伊拉克的空袭中,重点轰炸了一些石油工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一些重要的军事目标,给日后伊拉克的经济建设带来沉重的打击。

伊拉克出兵科威特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系列决议,对伊拉克实行包括石油禁运在内的全面制裁,并强制性要求伊拉克销毁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至今,联合国的制裁长已达12年之久,制裁使伊拉克的经济损失超过1400亿美元。

军事上,伊拉克军队在海湾战争中整体作战能力损失三分之二以上,其中40多个师被摧垮。伤亡人数达8.5万至10万人。伊拉克海军在这次战争中基本上被摧毁。

十几年的经济制裁与战争带来的影响以及美英持续不断的轰炸,使伊拉克经济回升无望,人民生活陷入贫困。虽然从1996年开始实施安理会通过的“石油换食品”,但由于美英阻挠,该并未得到彻底执行,从而加重了制裁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据伊官方公布的数字,自海湾战争结束至今,伊已有173.2万人因缺医少药和营养不良而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儿童。

另外,海湾战争还对伊拉克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据伊拉克方面报道,海湾战争中,美在伊拉克南部地区投下了约300吨的贫铀。10年后,这一地区患白血病、恶性肿瘤和其它疑难病症发病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倍,孕妇流产的比例是过去的10倍多。

但是,海湾战争后的伊拉克的统治基础和控制体系并没有被摧毁。一是萨达姆虽为败军之师,但仍然有一定的威望,特别是他敢于同世界超级大国进行对抗,使他在国内乃至于阿拉伯国家中被视为“民族英雄”形象。对于阿拉伯人民来说,他们能很快忘记伊拉克的侵略行经,但他们忘不了萨达姆向美国和以色列发生的挑战以及向以色列发射飞毛腿导弹等“英雄举动”。二是萨达姆多年的铁碗统治使伊拉克国内的反对派势力很弱,从而保证萨达姆对国内局势的有效控制。三是萨达姆取了高压政策,很快平息了海湾战争后在国内南北方发生的叛乱,稳住了局面。

武器核查 联合国对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始于1991年4月由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的687号决议。该决议决定对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生物、化学武器、核武器和射径超过150千米的导弹——进行核查、登记、销毁、并销毁这些武器的研究、生产、贮存和试验设施。在该决议中还决定成立联合国特别委员会负责此项工作。根据安理会有关决议,只有当特委会对伊武器核查完成,并在递交安理会的报告中明确表示伊拉克完全、彻底地销毁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后,联合国对伊经济制裁和禁运措施才会取消。

萨达姆与核查人员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一方面提供配合,认可并销毁了大量的生、化、核原料和设备以及导弹,希望核查早日结束,对伊经济制裁早日取消;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隐藏一些武器及原料,并为核查人员设置障碍,企图让核查尽早收场。

1991年9月21日,刚开始核查不久的核查人员在巴格达一栋大厦里发现大量有关伊核武器的机密文件。当核查人员带着文件准备离开时,曾声称会“完全合作”的伊方官员强行没收了部分文件,伊军方则出动武装士兵将拒绝交出文件的核查人员拦在一处停车场。这场对峙持续了4天。直到此后安理会通过声明,宣布如果伊拒绝合作的话,安理会成员国将取“进一步行动”之后,伊拉克才解除了对核查人员的围困。

尽管如此,截至1995年初的几年时间里,核查一直进行得比较顺利,取得的成果也不少。特委会第一任埃克乌斯后来表示,到1994年,经过3年核查,联合国工作人员已经控制住了伊拉克的核及导弹,但对萨达姆的生化武器仍然一无所获。

从1992年5月开始,伊拉克按联合国要求向安理会递交武器报告,到1998年11月特委会核查中止时,共递交了约10份报告,每份报告的结论都是“充分、完全、彻底地公布并销毁了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这些报告无一得到安理会的通过。

1995年初,生化武器核查取得了突破。当年2月,联合国生物专家在巴格达市郊的阿尔?哈克姆一家工厂内发现了大量名叫“生长酶”的桶装粉末,这种生物制剂可以被用来制造蛋白质,但也可以用于生物武器的制造。参加了这次核查的里蒙德?齐林卡斯博士说,如果用于制造蛋白质,整个伊拉克每年只需要最多1吨的生长酶,而当时伊拉克一次就进口了34吨生长酶。核查人员最后得出结论,这家工厂很可能在从事大规模的炭疽生产。

特委会埃克乌斯要求伊拉克给出解释。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不像你们欧洲人。你们总要有个,确定目的之后进行生产。我们阿拉伯国家是先造出某样东西,然后再考虑用它来干什么。”

当年8月,萨达姆的女婿侯赛因?卡迈勒?哈桑叛逃出境,在约旦向联合国核查人员证实了有关阿尔?哈克姆工厂状况的所有证据,另外还提供了伊拉克生化、核武器以及导弹的新情报,而联合国此前曾以为这些项目早已被销毁。

在证据面前,伊拉克终于承认制造了超过8000升的炭疽孢子和1.9万升的肉毒杆菌毒素,但声称未将其加载到任何弹头上。

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特委会与伊方公开冲突不断,伊方多次公开拒绝联合国核查人员进入一些场所。安理会从1996年开始多次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决议。19年6月,埃克乌斯宣布辞职。据称持亲美立场的澳大利亚人巴特勒于当年7月走马上任,接任特委会一职。

如果说埃克乌斯在任期间尚能与伊方正常相处,使核查得以正常进行的话,巴特勒上任之后,特委会与伊拉克的紧张关系则不断加剧,最终导致巴特勒拂袖而去,核查不得不告停止。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伊方认为巴特勒只知道挑刺,根本不想让伊方通过核查这一关,二是伊方认为巴特勒领导下的特委会成了美、英间谍的工具,对伊“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995年4月,特委会埃克乌斯在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对伊武器核查和销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伊拉克已不再拥有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到1996年末,伊认为,核查工作基本已经可以宣告结束,联合国对伊制裁取消在望了。然而,19年10月中旬,巴特勒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一份报告,不仅未提海湾战争后伊在执行安理会决议方面所做的努力,反而指责伊在销毁生化及核武器方面仍有隐瞒,且多次阻挠武器核查小组的正常工作,甚至威胁小组工作人员的安全。

此后,在美、英的敦促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134号决议,要求伊拉克严格遵守联合国各项决议,尽快交出所有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最后的、完整的”资料,否则将对伊实施新的制裁。这项决议犹如当头一棒,沉重打击了曾满怀希望的伊拉克。伊拉克指责这项决议是在美国施压下作出的,伊拉克拒绝接受这项决议,并取对抗核查的措施。

1998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初亲赴伊拉克斡旋并达成了谅解,但伊拉克与巴特勒领导下的特委会的冲突仍持续升级。1998年8月,伊拉克宣布中断与联合国核查人员的合作,除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继续执行监测任务外,其他武器核查工作全部停止。在此情况下,巴特勒于11月中旬命令所有核查人员及其他人道主义救援人员共300多人撤离巴格达。12月17日,美、英发动了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对伊空袭行动,理由是伊拉克阻挠核查,藏匿可疑资料,刁难核查人员,公然违反了联合国决议。12月19日,伊拉克宣布联合国特委会从此不得返回伊拉克。

据统计,在1991年至1998年年底,联合国共有200多个武器核查小组对伊拉克2500多个地点进行了400多次调查。销毁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4万多件化学军需品、近50万升化学制剂、180万升用于制造这些化学制剂的化学品和包括弹道导弹弹头在内的7种运载系统。专家估计,长达7年的武器核查行动解除了伊拉克95%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此外,安理会于1999年12月通过第1284号决议,决定建立联合国监测、核查和视察委员会,继续联合国特委会的核查使命。2000年1月,曾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并参加过对伊武器核查的瑞典人布利克斯被任命为监核会。2002年11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441号决议,提出加强武器核查的各项规定。

2002年11月27日,随着首批17名核查人员开始工作,尘封了4年的对伊武器核查重新启动。核查能否顺利进行,与核查、被核查双方的态度有关,但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国际关系上的利害冲突、力量对比等因素。美国出于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需要,把发动对伊战争,推翻萨达姆,实现全面控制伊拉克作为既定目标,想通过核查对伊实施军事打击和军事占领的依据。欧洲和俄罗斯出于维护在伊利益的需要和对美国单主义的不满,希望伊拉克问题能够和平解决。从本质上讲,1441号决议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大国利益、实力较量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对伊武器核查只是其延续。这种国际关系背景是影响核查进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坚持“倒萨”的原因:海湾战争结束后,伊拉克问题始终是美国政治和外交挥之不去的话题。美国坚持“倒萨”既有政治原因也有战略图谋。去年11月初美国在阿富汗战场得手后,更是把“眼中钉”伊拉克锁定为下一个军事打击目标,明里暗里加紧各方面的造势和准备。政治上,布什相继抛出“邪恶轴心”说和“先发制人”理论;外交上,先后派副总统和国防部副部长走访中东进行游说;军事上,布什加紧同伊拉克反对派进行磋商,研究和制定对伊作战,并开始向伊拉克增派部队。美国积极准备打击伊拉克,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虑。

(一)转移国内视线,谋求政治利益。布什当选总统后的美国政坛,共和、民主两党势均力敌,在国会两院中的议席相当接近。面对美国经济衰退的严峻挑战和民主党的有力牵制,布什上台后在解决国内问题方面无所建树,短期之内也难有作为;而“9·11”恰恰为布什提供了避开棘手的国内问题扩大其政治影响力的机会。反恐战争使共和党的声望有所提高,在2002年11月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中赢得了更多国会席位。阿富汗战争尘埃落定之后,布什又面临选择政治“炒点”,以维护和扩大其政治声望的挑战。伊拉克问题在美国国内分歧相对较少,短期内容易有所作为。同时,发动战争和控制伊拉克也是维护共和党所代表的美国工业集团和石油财团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坚持“倒萨”成为布什合乎逻辑的选择。

(二)、了结伊拉克问题,卸掉外交包袱。海湾战争结束以后,美国一直坚持对伊拉克实行遏制政策,试图压垮萨达姆。但事与愿违。制裁不但没有动摇萨达姆的统治,反而引来国际社会对制裁造成人道主义灾难的一片指责之声。事实说明,美国对伊拉克取的“以制裁促变化”的策略并不灵验,伊拉克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已经成为美国与国际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和美国外交日益沉重的包袱。美国下决心“倒萨”表明,以武力推翻萨达姆,了结海湾战争遗留的伊拉克问题,同时确保美国公司在伊拉克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已经成为美国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新思路。

(三)、控制石油供应,扩大战略优势。中东地区是国际石油供应的主要来源。伊拉克石油丰富,储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开发潜力巨大。取得对伊拉克石油的控制,对于美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制约依赖国际能源供应的战略对手。第二,有利于进一步削弱欧佩克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化解欧佩克成员国限产促价的努力,确保美国对国际石油供应安全和价格的控制。第三,为美国石油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国有化高潮之后重返该地区创造重大机遇。90年代以来,萨达姆多次声言要以石油为武器,反对美国霸权,令美国怀恨在心。除掉萨达姆,把国际石油供应来源进一步置于亲美控制之下,甚至是美国的直接军事保护之下,是美国扩大国际战略优势,巩固其世界霸权的必然选择。

(四)、扶植亲美,削弱反美势力。中东地区的反美势力历来比较活跃。2001年布什上台以来,这种反美情绪进一步增长。布什曾经承认,“9·11”的根源在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这样的美国传统盟国也有一批人涉嫌参与“9·11”更使美国震惊。此外,2000年沙特不顾美国的反复劝说,与伊朗和委内瑞拉共同发起石油限产提价,并一直坚持至今。然而,美国并没有认识到,中东地区的反美情绪很大程度上与美国的中东政策有关。相反,美国朝野最近泛起一种论调,将这种现象归因于中东一些国家实行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美国上届打击不力,进而认为只有对这类国家进行“整合”,使其接受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才能防止滋生反美情绪和恐怖主义活动。因此,美国卿鲍威尔于2002年12月提出包括对中东国家进行政治改革在内的“美国中东伙伴”。美国坚持推翻萨达姆,在伊拉克扶植一个用西方式民主政治制度的亲美,就是为了落实这一,在阿拉伯国家树立所谓“民主样板”。

伊拉克战争的爆发:2003年3月20日爆发了伊拉克战争。这是21世纪一场全新样式的现代化战争。5月2日,布什在“林肯”号航母上正式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整个战争共持续44天。实际上,在4月14日美军攻占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之后,美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就基本结束。这场战争是继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对伊拉克进行的第二次战争。这场战争同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伤亡数字比较起来,基本结束的伊拉克战争具有两大特点:地面战伤亡人数大增,飞机坠毁和友军误伤事故则明显减少。

美军之所以在伊拉克战争中实现了“低伤亡”,主要是五角大楼在制定作战时强调空军的重要作用以及避免了城市巷战的结果。美军本次尽管出动兵力不多,但是其先进装备和训练水平都对伊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从而确保了整个战争的顺利结束。伊拉克战争展示了美军新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是美实践“先发制人”战略的第一场战争,也是美国发动的

一次大规模的联合一体化攻城略地侵占一个国家的战争。较近年美国发动的一系列战争相比,这场战争呈现出一些鲜明的战略性特征。一是谋求绝对化的军事目的;二是检验信息化战争力量;三是实践新的战争理论;四是创制的非对称战争局势;五是发掘战法手段的综合效能。

伊拉克战争对世界格局和中东地区产生的影响:(一)多极化趋势仍在量变过程中,趋势增强。一方面,美国依靠其超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顾其他大国反对,强行实现“倒萨”目标,从而证明“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但另一方面,在“倒萨”问题上美国霸权主义受到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而且挑战主要来自其西方盟国。法、德、俄等大国与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利益分歧和外交独立性更加明显。北约不再是美国可以随意利用的手段,联合国的权威再次受到多数国家的维护,美国把“倒萨”与反恐直接挂钩的说词缺乏说服力,附和者甚少。大国之间围绕伊拉克问题的较量表明,美国无视其他大国利益、推行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的阻力增加,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量变过程还在继续,趋势增强。

(二)多年居高不下的国际油价可能下降。国际石油价格自2000年以来长期居高不下,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供给方面来看,既是沙特、伊朗和委内瑞拉等欧佩克主要石油输出国联合限产促价的结果,也是反恐、“倒萨”和委内瑞拉罢工等政治因素造成心理恐慌和投机资本乘机炒作的结果。国际石油供应能力并没有真正出现短缺。在多年高油价的刺激下,俄罗斯等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生产和出口能力显著提高。目前,委内瑞拉罢工已经逐渐平息。伊拉克问题解决后,石油投机商将失去另外一个“炒点”。伊拉克的石油生产也将逐步增加。从需求方面来看,世界经济不景气已经使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率显著下降,从20世纪90年代的年平均增长1.4%下降到2001和2002年的平均0.4%,2003年仍无显著提高的可能。在这种供求关系形势下,“倒萨”后的国际石油供过于求的情况将更加明显,市场力量对油价的作用将更加明显,欧佩克与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之间的市场份额竞争将更趋激烈。只要“倒萨”过程中中东地区油田不遭大规模破坏,国际石油价格下降的压力将显著增大,并导致国际石油价格下降。

(三)中东局势可能有所缓和,但难以稳定。“倒萨”以后,为了防止伊拉克发生和分裂,美国可能直接或利用国际力量对伊拉克实行某种形式的军事控制。面对既成事实,中东各国可能取现实立场,避免与美国对抗。但中东地区也可能出现一些民众层面的反美情绪,不排除激进势力发动针对美国利益的袭击活动的可能。

(四)美国实现“倒萨”以后,将把重点转向伊拉克的政治和经济重建,立即对其他中东国家动武的可能性不大,要求其他阿拉伯国家立即用西方式民主制度也不现实。美国石油财团将重返伊拉克。政治重建可能取“阿富汗模式”,但为满足库尔德人和伊斯兰教什叶派的自治要求,联邦制也可能成为政治体制的一种选择。不过,伊拉克各反对派争权夺利,库尔德人与阿拉伯人之间较深,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教派分歧,这些矛盾不仅会在重建过程中爆发出来,而且将成为长期影响伊拉克政局稳定的因素,甚至可能对伊拉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发生影响。美国军队可能长期驻扎伊拉克。

(五)巴勒斯坦问题关乎阿拉伯民族利益和情感。“倒萨”以后,美国为保持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影响,削弱阿拉伯国家反美情绪,不能不加大恢复中东和平进程的力度,可能敦促双方在美国、欧盟、联合国和俄罗斯四方联合提出的“路线图”方案基础上恢复和谈,从而使巴以双方暴力冲突有所缓和。但是,由于巴以谈判当前涉及的耶路撒冷、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等关键性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难度很大,至今尚无切实可行方案,因此短期内中东和平进程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巴以冲突还会继续存在。

(六)美伊战争对传统安全因素与国际法理的损害。美国攻打伊拉克实质上是绕过联合国,取与其盟友单独行事的作法,这将再一次削弱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上的影响和权利。长此以往,联合国将逐渐被架空,失去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这也会直接影响其他大国的权利和地位。战后,美国霸权的全球扩张将变得日益明显。

伊拉克战争和金融危机有关联吗?另外美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有关吗?

有一些关系,战前伊拉克改用欧元交易石油,挑战美国的美元霸权,战争开始后,油价从47元飙升到147美元,这样美国就可以像全世界输出美元,从而稳固霸权。但战争失控了,导致财富流失,债务飙升,从而是失业率居高不下。

伊拉克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啊?

分类: 社会/文化 >> 军事

问题描述:

伊拉克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啊?急需~~老师布置的作文啊

解析:

第一次伊拉克战争:

美国期望1991年海湾战争的好戏重演,但美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决定了它的算盘可能要落空。在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长时间的增长之后,美国已经进入了生产能力过剩时代,普遍存在的消费不旺和通货紧缩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这也注定美国此次的战争行动不会重奏海湾战争的凯歌,其结果只能是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伊拉克战争已经进入第15天,却丝毫没有“速战速决”的意思。相反,如布什所言,“这将是一场比我们预想的要更为艰难和漫长的战争”。据说,美英联军的陆战部队正一步步向巴格达推进,但在我们看来,美国正在离自己预想的战争目标越来越远。从目前的迹象来看,美国打击欧元、捍卫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算盘很有可能落空,伊拉克之战将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美“石油梦”可能破灭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动因就是通过控制伊拉克及中东地区的石油来主导国际油价,从而打击欧洲经济对手。

美国想通过赢得战争来控制伊拉克的主要油田,再将油田转包给其他国家的石油公司,获取高额利润。海湾战争以后,美国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巨大的石油利益。在战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石油价格比战前高出20多美元的背后是美国对石油开牢牢的控制权,并以此拉动了美国近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但此次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包括法国道达尔公司和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在内的合同商都表示要紧紧抓住油田开合同不放,宣称:即便发生更迭,根据国际法,开合同依然有效。其他合同商也已经做了大量的技术性工作,以期在与战后新谈判时获得有利地位。因此,即便这次伊拉克之战美国获胜,美国想轻而易举地获得石油控制权并非易事。

退一步讲,就算美国获得了石油主宰权,由于伊拉克的油田设备在经历10多年的经济制裁后已相当陈旧,目前日产油量仅为200万桶,战后要维持目前产量更为不易,而要重新恢复正常运营则至少是两年以后的事情。这与1991年海湾战争后的“现炒现卖”大不相同。

更有甚者,萨达姆在孤注一掷的形势下,也不是没有可能下令军队放火焚烧所有油田。据最新报道,伊拉克军方已经点燃了位于伊拉克南部的几个油田,而由于沙尘暴天气,美方根本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扑灭油田大火。

从以上的分析看,美国要想如海湾战争后那样全面控制石油已不太可能。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国际原油价格一度下跌,但随着战争由“速战速决”演变为长期战,绝大多数的国际石油市场人士对油价看涨。美国石油学会的首席经济学家约翰·费尔密承认,一桶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使美国未来半年或更长时间内的经济增长率降低0.3%。美国能源部估计,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美国经济增长率就会减少0.5个百分点。

“要钱”策略难实现

美国还有一个保底策略,即让欧盟国家及其他国家掏钱支持其发动战争,并参与伊拉克及整个中东地区的战后重建。美国的这种“要钱”策略在1991年海湾战争时十分奏效。当时美国90%的花费都是由沙特 *** 、科威特、日本和德国等国家分担。但这次伊拉克战争的情况大有不同,由于美国与法、德、俄等国的巨大分歧,美国此次绕过联合国单方面对伊动武,在军费问题上得到各国积极分摊的可能性大大缩小,“要钱”策略遭遇巨大阻力。在海湾战争中分担战争费用最多的沙特 *** 以“国内百分之百反对进攻伊拉克”为由,拒绝再为战争出一分钱。日本 *** 也已表示,由于日本财政状况恶化及舆论压力等原因,日本不再像海湾战争时那样承担战争费用。一些国家甚至还要求美国给予补偿或经济援助,美国 *** 将为此付出300亿美元的花销,其中60亿美元为无偿援助。

即使美国最后如愿占领了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也会让美国焦头烂额。出于对科索沃战争的反思和教训,欧盟已不太可能对伊拉克战后重建慷慨解囊。欧盟官员甚至公开表示:战争的后果应该由战争的发起者负责。

如此一来,美国的“要钱”策略将会流产,从而对美国的财政状况造成沉重负担。开战前,布什总统对外公开的战争费用预算是500亿美元到610亿美元之间。但这只是一个预算,随着战争的拖延,国际上普遍认为,战争费用将超过700亿美元。分析人士预测,如果将对伊战争开支计算在内,2003财年美国 *** 的财政赤字可能会突破4000亿美元,美国的经济增长将亮起红灯。

海湾凯歌不会重奏

自从布什发表公开电视讲话,声称“这场战争可能较一些人的预期更长、更为艰难”以来,投资者对买入美元变得谨慎,绝大多数外汇策略师预计,从更长期的角度看,战争结束后,美元将会在短暂上扬之后恢复下挫走势,原因是巨额的战后重建费用将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负担,同时导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进一步扩大,促使美元汇率进一步走低。

美国期望1991年海湾战争的好戏重演,但美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决定了它的算盘可能要落空。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美国经济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的结构调整正进入结构收益和经济周期效应显现时期,经济结构周期和经济运行周期处于上行通道,而海湾战争只不过是给美国的经济复苏打了一针强心剂。但时至今日,美国经济处在衰退与复苏的边缘,不确定性十分突出,经济自然周期和结构周期处于下行区间,美国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预计不到2%恐怕还不仅仅是战争阴影惹的祸。经济基本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的经济走势,在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长时间的增长之后,美国已经进入了生产能力过剩时代,普遍存在的消费不旺和通货紧缩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这也注定美国此次的战争行动不会重奏海湾战争的凯歌,其结果只能是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第二次伊拉克战争: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国际社会多数国家的反对下去发动一场违背民意的侵略战争?

一、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重要步骤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军事、科技和经济等诸多领域拥有超群优势,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确立了以维护美国霸权为总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即霸权战略。同时制定了三大具体目标,即维护美国及盟国的安全;扩展美国经济;在世界推进美式民主。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这"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展开的。美利用冷战后旧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确立这一"空前绝后"的"战略机遇期",加紧全球战略扩张,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单极世界。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美打击了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通过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布什 *** 上台后,受共和党保守主义的影响,开始调整美国安全战备和对外政策,突出维护国家安全,将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9·11"后,强硬的共和党新保守主义集团得势,布什 *** 将维护国内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击恐怖主义成了第一要务,将反恐与防扩结合起来,为此出台了"布什主义","先发制人"理论。"9·11"后,美以反恐怖为名,通过阿富汗战争实现了首次进驻中亚,增加了对南亚局势的影响力。这次对伊拉克战争,是美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又一重要步骤,在布什的心目中,发动这场战争关系到美国的眼前和长远安全,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或准霸权地位。通过战争,不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这个钉子,在 *** 世界建立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走廊;还可以通过控制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实现对俄、欧、中、印等大国的战略牵制这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基于地源政治的战略考虑美国《国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乔治·理博伊等人写的一篇文章:"应该根据各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可能性来确定重点关注的国家。它们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程度各不相同,威胁并不是单单来自一个潜在的‘匹敌的竞争对手'。在2001年9月11日前,这是对的。但是,由于美国的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须确定标准来决定哪些应该投入到哪些地方。"这实际是为美国 *** 构画了确定下一个目标的标准,即这个目标是否具有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价值,执掌这个地区(国家)的对美国威胁程度,其他国际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这一地区(国家)的战略意图,以及美国是否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消除这种威胁。众所周知,亚太地区是全球地缘战略力量最集中的区域,美国在亚太地区有着广泛而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利益。美历来认为,自己在中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利益。2002年夏,美国防部向布什总统和国会提交的《国防报告》中,将中东列入美国重点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9·11"后,美国把铲除中东的原教旨主义温床、遏制恐怖主义威胁作为自己在中东追求的又一战略目标。随着布什 *** 以维护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为核心的国际安全战略的确立,中东地区在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区大国,处于中东的中心地带,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在中东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个极具地缘政治经济意义的区域,铲除一大强烈反美的地区性强国,对美来说具有长远的战略利益,当然不会错过机会。美国有官员曾公开声称:伊拉克是美国在中东建立军事基地的最佳位置。

三、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美成功地对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的日本进行了改造,并因此深受鼓舞。布什 *** 更是将推行美国民主、价值观作为他这届 *** 的一大根本国策,并写入了2002年9月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之中,布什本人对推行美式民主具有一种近乎宗教式的热情。开战之前,布什就宣称他的目的是要为中东地区树立一个"民主"的样板,进而向整个 *** 世界实行民主辐射,为建立一个美国治下的世界新秩序开辟道路。支持布什战争的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茨更是露骨地说:"伊拉克战争是为了实现改变,一个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将为中东国家的人民树立一种典型,伊朗、叙利亚人民将从中得到启示,沙特等国也会为形式而不安,从而实行改革。这充分暴露了布什 *** 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战争的真实用意。

四、控制中东的石油伊拉克石油丰富,1993年已探明了石油储量达1120亿桶,仅次于沙特 *** ,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10%,美 *** 官员从不讳言他们这一目的:控制伊拉克石油。白官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国防部助理卿沃尔弗维茨公开声称,对伊动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石油。据《 *** 》报道,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新加坡参加亚洲安全会议期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让我们简单地看这个问题,伊位克与朝鲜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别无选择,伊拉克这个国家到处都是石油。"在接受《名利场》杂志访时又讲道:"由于美国 *** 官僚政治的原因,我们就把这一问题归结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另据《 *** 》报道:美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国防部组成了由伊拉克前石油官员和美国公司的执行官参加的一个委员会,负责监督伊拉克油田管理和尽快出售伊拉克石油。这一事实说明,美国想一手垄断伊拉克石油的图谋已成为司马昭之心。

五、项庄舞剑,意在暗算欧洲这是欧洲经济界流传的一种观点,认为美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石油的出海口,钳制欧洲的石油来源,削弱欧洲经济,震慑欧洲资本大量进入美国,从而打击欧元,甚至使其破产,以维护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的霸主地位。欧洲的经济规模和金融市场的规模与美国相当,如果未来不出现其他主要货币挑战美元地位的情况下,欧元的确可能与美元平分秋色。那么,欧元的挑战会给美国带来多大损失呢?有人进行了计算,美国的损失最高可达到2.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人均1万美元左右。与伊拉克战争做比较,战争及战后经济重建所需费用,尽管各方的估计很不相同,但最高的估计是2000亿美元。这样看来,通过伊拉克战争打垮欧元,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暗算欧元的动机确实可以成立的。但我认为现实的可能性比较小,尽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大约占世界的70%,但其出口却是占世界石油交易的40%,中东之外的俄罗斯、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都是石油大国,因此,即使欧洲一夜之间无法从中东进口石油,仍然可以从其他地区获得部分石油,不至于使自己的经济瘫痪。况且在自由经济条件下,管制世界石油贸易比根除毒品还难,即使欧洲无法从中东直接进口石油,它还可以通过提高油价的方式,轻易地让本来驶往其他地区的油船改驶欧洲。

此外,为小布什捞取政治资本,借伊拉克战争提高自己威望,以便能在2004年的总统大选中连任。同时,对伊位克开战可以从沙特 *** 撤军,由此解决美沙等国因 *** 而产生的主要裂痕,也无不是美国对伊动武的一个次要因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