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价格激励功能例子-汽油价格的激励效应

tamoadmin 2024-11-20

1.经济学原理

2.资源与环境的经济学问题

3.边际收益是什么?《经济学原理》阅读#2

4.10个白手起家成功人士的故事

5.框架效应的经济理论

经济学原理

汽油价格激励功能例子-汽油价格的激励效应

读这本书,主要想获取两种能力,一是查理芒格提到的多元思维模型能力,二是获取一些社会、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则,有助于后续价值投资选股。

先按照书的章节顺序,抽取关键内容,然后再映射到选股价投上,看能不能理出一套方法论。

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管理,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如何影响经济。

原理一:人们面临取舍

原理二:某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理性人通常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才来做决策。这我理解成,在完成一件事的主要流程后,对末尾收益的衡量,可能是多吃一勺饭,多看一会书)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要变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切好办法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市场的确有只无形的手,但是促成交易更多关注的是交易本身,对外界因素、交易双方、商品本身的其他外界因素不做考虑,但是为了各方公平、长远的发展,需要引入正负作为第三方控制)

原理八: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他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学家的几样工具:

1.观察?

2.假设?

3.经济模型:例系统循环图,生产可能性边界

贸易的好处,让专业的人只做专业的事,从生产要素和效率两方面,提高社会效率。

当社会开放生产和贸易之后,人们会比较成本和各自优势,自己选择从事对自己更有优势的工作。

市场,是由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买者作为一个群体决定了一种产品的需求,而卖者作为一个群体决定了一种产品的供给。

完全竞争的市场:可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卖者与买者人数众多。

相反,只有一个卖者的市场被称为,垄断市场。

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存在关系,需求定理: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

影响需求曲线的一些变量:

1.收入

2.相关物品的价格(相关是指类似的替代品,例如冰淇淋对于冻酸奶,一种商品的价格降低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销量降低)

3.爱好

4.预期

5.买者的数量

在均衡点,供给量等于需求量。

以冰淇淋为例:夏天来了,1.冰淇淋需求量变大,这是需求端,供给端不变 2.需求曲线右移 3.形成新的均衡点,在原均衡点右上。

结论:价格是稀缺资源配置的机制。

之前对需求变化的人讨论都是定性的,这次讨论下定量的东西。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反应大,说明富含弹性,如果价格变化不大,就说明缺乏弹性。

总结一些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1.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例如黄油和人造油,专利药和仿制药

2.必需品与奢侈品:必需品相对弹性低,奢侈品弹性高,这里的必需品&奢侈品的定义,是站在用户角度上看,对一个热衷航海但不关注自身健康的水手,游艇是必需品但是医药就是奢侈品。

3.市场的定义:狭窄定义的市场更不容易找到替代品,例如香草冰淇淋,但是宽泛定义的市场相对容易找到替代品,例如食物。

4.时间范围:物品的需求往往在长时间内富含弹性,例如汽油涨价对交通工具的长远影响。

这里举了个例子,杂交水稻的发明,提高了每亩产量,那对农民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结论是坏事,因为供给曲线的右移,同时对这种必需品,需求弹性变化不大,所以总收益降低了。

逻辑没错,但是结论不一定正确,这里面的假设,增长10%的产量,降低50%的价格,比较离谱。

价格上限:价格上限对市场有一种限制性约束,当需求大于供给,总会从其他方面提高需求者的成本。

价格下限:价格下限引起了过剩。

不管是对买者或者卖者征税,最后都是由双方共同承担这个负担,对具体商品来看,买者&卖者中缺乏弹性的一端,承担主要税收负担。

福利经济学,如何最大化买者与卖者在市场上获得利益。

消费者剩余=卖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 - 实际支付的量

量=价格*数量

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量 - 生产成本

衡量社会经历福利的指标,总剩余,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市场均衡的有效论取决于两个假设:

1.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不存在一方能够自由影响价格。

2.市场结构只影响参与市场的买者与卖者,例如农药就会影响到其他人。

赋税会增加成交成本,造成无谓损失。

税收造成的无谓损失,指因为税收而无法实现贸易的某些好处。

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决定无畏损失的大小。

换句话说,税收提高了交易两方的成本,买者和卖者对交易价格约敏感,这种缩小反应越大。

想深点,对必需品,小麦加蛋来说,买者弹性更弱,那这种负担主要压在买者身上,同时因为是必需品&替代物较少,所以无谓损失较小。

税收造成的无谓损失是乘数级增长的,计算方式参见上图。

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经纪福利有什么影响?

下图进口国为例:

贸易前:总剩余=A+B+C,A是消费者剩余,B+C是生产者剩余

毛衣厚:总剩余=A+B+C+D,生产者剩余变为只有C,消费者剩余增加到A+B+D

所以这个进口国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

关税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减少了进口量,增加了国内的生产者剩余。

进口商品的争议,集中在国内资源和进口商品间的矛盾,例如国内工作机会,支持国产等论点。

外部性: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的行为并且对这种行为不付报酬也不得到报酬的时候,就产生了外部性。

因为交易双方都不从中获得利益,所以并不在乎这种外部性,这时需要政府干预,使整个社会总利益最大化。

在生产成本中叠加外部性造成的成本,影响曲线相交的平衡点。

政府通常用两种解决办法: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提供激励;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对行为进行管制;

前者偏硬,后者把决定权交给市场,没有优劣。

烟花就是公共物品,没办法阻止别人搭便车,所以会由政府买单。

如何衡量税制的设计?能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到等量的收入。

总利润 = 总收益 - 总成本

会计利润的计算,不包括隐形成本,例如资本的机会成本,企业的所有者应当根据经济利润判断。

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 和 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指不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例如租金,可变成本是随着企业产量变动而变动的,例如咖啡豆产量,牛奶,纸杯。

1.随着产量增加,边际成本最终会上升。

2.平均总成本曲线是U形的。

3.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在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处相交。

有点trick的是,很多地方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论,企业的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那如果把个人看做企业,项目看做业务呢,每个项目的沟通过程是固定成本,个人能力&方法论的成熟度可以看做变动成本,项目收益就是利润,项目少的时候,精力完全可以cover住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正收益;

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划分取决于时间,短期看工程师固定成本,但是工厂在长期看是可变成本。

竞争企业是价格接受者,垄断企业是价格决定者。

15.1 为什么会产生垄断

如果一个企业是产品唯一的卖者,而且其产品并没有相近的替代品,那么这个企业就是一个垄断企业。

垄断产生的基本原因是进入壁垒,而进入壁垒的产生主要有三个原因:

1.垄断资源:生产所需要的关键资源由单个企业所拥有。

2.政府管制:政府给予单个企业排他性的生产某种买物品或服务的权利。

3.生产流程:某个企业能以低于大量企业的成本生产产品。

举几个垄断的例子:

一个小镇只有一个水井,被一户人家控制着;南非的钻石;

政府也能创造垄断,专利法&版权法。

完全竞争和垄断是两个极端,很多行业处于完全竞争和垄断的极端情况之间。

垄断竞争中固有的产品差别使企业使用了广告与品牌,批评者认为,企业用广告操纵了消费者的爱好;辩护者认为,企业用广告和品牌向消费者提供信息,并使价格和产品质量上的竞争更为激烈。

寡头分析为引入博弈论提供了一个机会,博弈论研究在策略状况下人们如何行为。博弈论在竞争或者垄断市场是不必要的,在完全竞争或者垄断市场上,每个企业与市场相比如此之小,以至于他与其他企业在策略上的相互关系并不重要。

双头的例子,小镇卖水例子。

两人在当下都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但是忽略了整体价值,对付这种情况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沟通,可以针对违约设立惩罚。

生产要素是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投入。

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就是说,生产过程中表现出边际产量递减。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土地或者资本,这些要素的供给变化组合起来,影响所有要素的收益。

功利主义:支持收入再分配,基于边际效用递减的假设。

资源与环境的经济学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环境问题的上升,人们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的关注程度也日益提高。对环境政策的兴趣不仅吸引了众多专门研究环境问题的专家如生态学家、自然科学家等,也吸引了经济学家、地理学者等社会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当前,特别是经济学家在西方各国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环境政策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环境政策中经济学的突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环境政策决策者们对环境保护政策潜在成本的关心。因此,这也使得主流经济学家们纷纷加入到环境经济问题的研究领域之中。

现代环境经济学从总体上说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对环境问题的拓展和运用,因此大部分环境经济学家属于新古典学派。当然,新古典环境经济学家们在政策方法上并不一致,广义地看,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可称为干预学派,其出发点为“市场失灵”,以新古典经济学家亚瑟·庇古等人为代表。第二类,主要关注“产权”的建立和分配问题,通常称为“芝加哥学派”,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为代表。在这两类政策主张中,迄今为止还是干预学派对环境政策的影响更大。

不过,虽然新古典经济学家在环境政策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研究方法已经受到广泛的批评。最主要的批评意见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以市场为导向的环境政策主张是不恰当的。把环境问题完全交给市场去解决的观点值得怀疑。甚至有人认为,完全市场化的环境政策其结果会适得其反,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损害将有增无减。在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中资源配置的正确价格问题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例如,按照伦理学观点,自然资源不可逆转的退化,对赖以生存的后代子孙来说其代价是无限的,而且现实早己说明,这种不可逆转的环境后果不是例外而是常例。更一般地看,新古典方法的功利主义哲学基础本身就值得商榷。有些作者指出,功利主义回避了人的需要差别问题,忽略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的影响。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批评,新古典理论仍然似乎是经济学家们唯一可行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因此,问题的关键是能否找到一种在主流经济学思想之外的可行的方法来更好地体现环境问题的特征。目前看来,比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范式更有效地进行环境分析的方法是制度经济学方法(也称演化经济学或社会经济学方法)。在通常情况下,制度经济学方法比新古典方法分析范围更广、包含的变量更多(货币的、非货币的),更侧重于整体性和演化性。米勒对制度经济学方法的特点进行了很好的概括,他指出“制度经济学是演化的、整体的、跨学科的和非预言性的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家的共同特点是关注冲突而不是协同,关注损害而不是效率,关注不确定性而不是完全知识。他们一致反对把市场机制看作为无偏见的资源配置和分配机制,并一贯坚持认为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和利益之间存在差别。特权与权力的客观存在和滥用与分散的单个个体行为相比,会形成一种利益中心。”

从一些制度经济学家在环境经济问题争议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看,似乎确实制度经济学方法比新古典方法在分析环境问题方面提供了更加丰富更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卡帕、加尔布雷斯和米善等制度经济学家对现代环境经济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近期这方面作出贡献的制度经济学家有布罗米雷、施密特、苏特保坶以及斯旺内等。然而,尽管制度经济学方法提出了与新古典方法不同的见解,但迄今为止制度经济学文献还主要集中在对新古典方法的批判而不是提出建设性意见上。新古典方法尽管其前提假设和研究方法都成问题,但它为环境分析提供了一个非常一贯的理论框架,并为政策决策者提供了成本收益分析工具,借此决策者可得到某种看似“客观”的决策依据,这是新古典方法得以占据环境问题研究主流地位的重要法宝。因此,很明显仅靠批判还不足于取而代之,即使这种批判是正确的也如此。制度经济学方法在环境问题上要想取代新古典方法,必须提供一种为决策者所用的可操作性的方法才行。因此,本文的目标是回答以下问题:

1、制度经济学家在提供更有建设性意见建议必须做些什么?

2、在环境问题上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3、制度经济学要提倡的环境政策理论基础是什么?

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拟安排如下:首先,概要介绍制度经济学方法。主要描述制度经济学在政策研究方面的一般研究范式。其次,描述制度方法在环境问题上的运用,主要讨论前面讲到的制度方法主要特色在环境问题运用上的作用,回顾总结现有的制度经济学家从理论角度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和考虑,特别是卡帕所做的开创性工作。他为制度经济学在环境经济问题分析上提供了一个卓越的研究框架。第三,通过与新古典方法的比较,阐述用制度方法研究环境问题的政策意义。最后是总结。本文一个重要的结论是与传统的环境经济学方法不足相比,制度方法这种非传统的方法涵盖的面更广,制度方法确实能够提供一个比新古典的环境问题分析方法更丰富、更有说服力的分析框架。

一、制度经济学研究范式概述

制度经济学起源于对新古典经济学及其传统的静态均衡价格理论的反思与批判运动,这场运动开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要数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康芒斯(John R. Commons)和米契尔(Wesley C. Mitchell)。这三位美国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的著作跨越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也是在那个时代,经济学家克拉克(J.M. Clark)、阿亚雷斯(C.E. Ayres)和加尔布雷斯拓展和运用了制度研究方法。分析“古典”制度学派凡勃伦、康芒斯和米契尔的作品,表面上看似乎他们关注的主题和研究方法都很不一致。凡勃伦主要关心经营中的权利关系以及消费者行为心理,康芒斯感兴趣的是从法律基础角度来分析经济系统,热衷于制度安排(私有制)的重要性和演化性质研究,而米契尔专注于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集中精力搞实证研究(他也是美国NBER的创始人)。实际上,不仅是美国制度学派,其它的制度学者在研究主题、方法和重点方面也各不相同,要一两句话说清楚他们的共同特征并非易事。

因此,米勒(Miller, 1978)指出:“制度经济学……虽然方法和重点表现特征迥异,但显然有一种共同线索,有一种共同的意识形态把他们联结成为一个学派。”要完整地分析描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原则不是本文的目的,以下是对制度经济学“共同线索”的粗浅概括:

1、制度经济学把经济看成是一种演化的、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均衡过程。因此认为经济中的累计因素是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因素。

2、制度经济学家喜欢用开放式模型,并以此联结社会系统中相互关联的各要素。因此制度经济学即使在讨论某个特定经济问题时其模型也是整体性的。

3、制度经济学家在分析问题时,总是把方方面面的因素和变量,包括经济的非经济的变量都考虑在内。

4、制度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不仅仅是市场,因此,市场也不是所有公共政策问题的解。为此,他们强调对市场产生强大影响的制度安排和权利设置的重要性。

5、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是学科间开放的,广泛吸收和接受其它科学的成果。

6、制度主义是其研究方法的标准,并认识到经济分析中价值的重要性。

7、制度主义者赞成某种程度的“社会控制”需要,因此也对某种程度上的政府干预表示赞同。

8、在方法论的偏好方面,制度主义者一般选择使用描述性模型(模式模型),反对新古典的预言性模型;把制度作为分析单位,反对新古典的个体消费者或企业最大化方法;接受行动主义心理预期,反对新古典主义者提倡的主观主义心理预期(个人主义)。

二、环境经济的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基本原则

制度经济学家面对特定的研究主题在方法和重点上会有所差异,因此对问题的定义和政策建议有时也会持不同观点。在环境问题研究上也不例外,制度经济学家在如何解决环境问题上有时会采取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同点,但仍然可以归纳出制度研究方法在环境问题上的一些共同原则和主张。

1、作为演化过程的环境经济问题:累积因素和共同演进原则

在制度主义提倡的演化方法中,累积因素原则是经济研究的核心。把这种概念运用到环境经济研究领域的第一位制度经济学家卡帕,他在凡勃伦和缪而达尔的基础上在环境问题研究中首先运用了累积因素原则,他把这项原则定义如下:“累积或循环因素原则强调,社会过程表现为受经济的和非经济诸多变量的交互影响,在其共同结果下导致系统偏离平衡和均衡状态。事实上,社会过程不是所谓的自动自稳定化趋势,而可以说是服从于一种社会惯性,这种惯性使系统朝着初始推动的同一方向移动。”(Kapp, 1965)。因此,他指出:“只注重物质因果链或脱离问题发生的制度框架孤立地看问题只能得出不完全甚至错误的结论。简单地说,因果链既是一种物质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过程。”(Kapp, 1970a)

既然环境问题是物质过程和社会过程的共同结果,因此卡帕认为要特别关注这两个过程的相互关系。他强调指出,假定自然物质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结构并由特别的法律来监控,任何不遵守有关法律的人类行为都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那么,虽然可能对这种行为会依法判决和处置,但这种行为造成的环境损害已既成事实。因此,自然物质系统和社会系统具有相互依赖性。与卡帕一样,美国制度经济学家斯旺内(James A. Swanney)也认为,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环境问题研究方法,必须基于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共同进化的认识基础上。(Swaney,1987a)。为此,斯旺内提出“可持续共同演进”原则,即“在发展路径或知识运用上,应避免对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兼容性造成严重威胁”。可持续共同演进清楚表明环境系统的演化与发展路径的相关性。可持续演进原则是制度经济学理论在环境问题研究上的直接运用,许多制度学家采用这种思路来研究环境问题。

2、作为开放系统的经济:社会与生物种群的相关性

根据社会和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的观点,许多制度经济学方法可运用到环境问题研究上。首先,制度经济学家一般把经济过程描述为一个开放系统,认为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存在各种各样的影响,反之亦然。换句话说,制度理论在环境问题上的立论基础是:生产和消费可能性完全依赖于当前可用的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而当前和今后的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又受到当前生产和消费的影响。这种观点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在分析价格形成过程时把经济看成为一个封闭系统,即企业销售商品和服务,然后对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支付报酬。这里,要注意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过程看成为一种封闭系统的观点与马尔萨斯、李嘉图、米尔和马克思等古典经济学家也不同。古典经济学也认为经济活动的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在新古典经济学完全忽略真实世界经济学的重要特征同时,一些制度经济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争论经济增长的社会和环境限制问题。这方面最重要的开创性工作是卡帕(1950,1963)关于社会成本的研究,他首次深入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外部性对环境所产生的长期不利后果问题。总之,制度学家把真实世界经济看成为一种开放系统,这种系统为了发挥功能必须从环境中吸取资源并把大量的废物又转嫁给环境。

3、多维度思考:环境问题分析中的货币和非货币因素

对生态与经济系统循环关联性的认识也意味着制度经济学方法涵盖更广泛的环境问题分析变量,既有货币的也有非货币的变量。这一点对注重整体性研究的制度经济学家来说是共同的,他们强调多维度而不是单维度思考。因此,制度经济学认为环境问题中的众多相关因素中往往是非市场特点的因素占主导地位,虽然这类因素难于进行价格量化和测量,但仍然必须纳入到分析中。在这类“非市场”因素中通常提到的有人类、社会关系、生态系统或自然资源等等。这一点上,应注意的是虽然某些新古典经济学家也接受这类变量的重要性并把它们纳入其分析中,但他们倾向于把所有的变量简化为货币形态,因而其提倡的仍然是单维度方法。而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采用分解策略,分别观察货币和非货币影响,反对把所有因素或影响都简化为某种货币等价物的观点。因此,制度经济学家对成本收益分析和诸如显示性偏好或表述性偏好等估价技术并不抱多大希望。对此,卡帕(1970a, 1970b)进行了简要评价。在他看来,由于市场的非完全性,环境突变原因的高度差异性和不可比因素,以及环境控制收益的差异性和不可比性,很难对社会成本和收益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因此,他认为决策者应寻找市场价值之外的其它方法来评估环境问题。他认为环境决策具有明显的政治特点,反对利用成本收益分析工具来帮助决策者决定最合适的环境政策选择。换句话说,卡帕认为成本收益分析既不能对环境变化的社会成本进行正确评价,也不能对环境控制措施的社会收益进行有意义的衡量。更进一步,制度学家认为把所有因素或影响简化为货币等价物的观点必须用分解策略来代替,也即货币和非货币影响要分别加以分析而不能混为一谈。例如,瑞典制度经济学家彼得·苏德保坶(Soderbaum,1987)提出用环境影响综述和各种系统分析方式来替代成本收益分析等合计方法,在他的许多文章中特别推崇“位置分析方法”。在这种方法中,他把非货币影响描述为“流量”(相对于时段而言)和“存量”或“位置”(相对于时点而言)。在一般条件下,位置分析的主要目标是揭示决策情形的所有冲突而不是以一种无异议的途径“解决”问题,根据不同的价值观结论也会不同。因此“这种方法的结果对价值和伦理都是开放的”(Soderbaum, 1987)。

4、市场背后的环境经济问题:制度安排和收入分配对环境政策的重要性

通过供给和需求来进行市场分析是新古典方法的核心。但按照整体性方法,制度经济学者不同意把经济分析简化为市场分析,反对市场能解决一切环境问题的观点,而一贯强调对市场反应有重要影响的制度安排和权利设置问题。因此,制度经济学在分析环境经济问题时采用更广泛的方法,强调所有种类的社会规则都潜在相关,这些规则和市场联系在一起只是一种重要但特殊的情形。制度学者把市场看作为一种有用的分散机制,但他们不同意接受市场是所有公共政策问题解决之道的假设。(Bromley, 1985)。在这种保留意见的背后,在制度经济学家眼中市场不是资源有效配置和公平分配的中性机制,相反,它在很多重要方面会发生偏离。主要是由于市场受既存势力控制,因此交换条件只是谈判者既有优势的反映而已(Miller, 1978)。货币和非货币成本与收益总是依附于现存的制度安排,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而制度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确定性,因而新的制度和博弈规则意味者不同的成本收益分配。(Bromley, 1989)。

这样,在环境政策方面,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共同主题是现实社会的制度安排以及相关政策变化的影响问题。在制度研究方法中,“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组织机构、博弈规则、权力关系等对资源的控制。对新古典经济学家赞成认同的制度安排,制度经济学者常常表示怀疑。例子之一是关于效率的制度经济学观点。新古典把效率表述为与价值无关的概念,制度经济学家则认为效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本质上与价值有关的概念(Swaney, 1987b)。因为效率的计算依赖当前的制度安排结构,而后者决定了什么是成本以及由谁来承担的问题。按照布罗姆雷的说法,“没有孤立的效率政策选择而只有在各种可能的制度设定前提下的效率政策选择。选择一种效率结果也同时是选择一种特定的制度安排结构和相应的收入分配方式。问题不是有没有效率,而是对谁有效率?”(Bromley, 1989)。因此,有些制度经济学家对新古典经济学评估环境政策的结果提出质疑,因为新古典方法没有比较不同的制度安排而是把分析建立在特定制度设定基础之上。从这个角度看,制度理论更适合于环境政策评估,因为它提供了制度调整的分析框架。确实,按照制度理论,为了解决问题应改变制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利益目标。在环境经济学中,这意味着用于监督环境资源的制度安排,随着社会关注环境问题的目标更新也必须相应作出调整。卡帕在分析环境突变的主要原因时也认识到社会过程中制度安排的重要性。他强调,认为市场活动对环境总是有益的想法是危险的。特别地,他认为,市场经济的决策习惯有一种“固定化”趋势,漠视诸如空气和水污染的负面效应,常常把它们看成是决策单位的“额外”因素(Kapp, 1970a)。因此,任何经济单位为了减少其活动的环境负面效应,必然要提高运行成本,或必然降低其边际利润和盈利能力。然而,在按照投资利润最大化原则运行的决策系统中,对任何经济人而言,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会想方设法把视为“额外”的污染治理成本转移给其它经济人或作为整体的社会来承担。

5、环境经济研究的跨学科方法

考虑到自然物质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以及在环境问题分析中涉及众多变量(货币和非货币),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任何单个学科都不能独自胜任环境变化因果过程的研究,必须通过跨学科研究才能担当此任。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样,制度经济学一直相信在经济研究中跨学科方法的优势,在环境经济研究中尤其如此。对此,有些学者把制度经济学提倡的跨学科环境问题研究方法与新古典经济学提倡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方法进行了对照。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和经济问题可以划分为许多分支,在“其它情形不变”的假定下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研究一个变量。因此,环境经济学和环境政策可以与其它经济学和政策领域合理区分开来。关心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的环境政策建议是环境经济学家的事,其它经济学家勿庸多虑,原来干什么就干什么,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倾向于整体研究的制度经济学则强调学科间的联系,认为在社会科学方面并不存在明确的边界,相互间都有交叉。苏德保坶认为,经济学家应力求在专业知识和综合性的跨学科知识方面进行平衡。在环境问题研究上,按照整体研究观点,各学科要相互渗透,要考虑到环境政策和交通政策、能源政策、食品政策等的相互交叉关系(Soderbaum, 1992)。早在苏德保坶之前,卡帕就强调在环境经济研究中跨学科方法的重要性。他指出,社会经济和物质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十分复杂,对此各传统学科从各自特定的目的出发所进行的孤立研究远不能揭示其内在运行规律。任何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或公共卫生专家,都只接受了本学科的训练,只熟悉本学科范围的狭窄概念和理论,都不足于从总体上厘清和解决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因果关系,因而必须采取相互合作的方式(Kapp, 1970a)。

6、环境经济研究的立场问题

另一个制度经济学家十分强调的是所谓“研究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色彩”问题。这个观点主要出自纲纳·缪而达尔。缪而达尔认为,虽然新古典经济学试图把经济学描绘成与价值观无关的科学,但在经济研究中总是带有一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因此,在制度学者看来,在方法论上新古典经济学家是“天真的实证主义者”,经济学家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隐含的价值判断,并在研究中把所包含的公众利益揭示出来,使非专家的决策者(如政治团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环境问题研究中,经济学家应根据不同的价值观、伦理观和意识形态从多角度加以分析研究。这是制度经济学家普遍认同的研究环境问题方法的立场。作为一种更加规范的环境问题研究方法,制度经济学认为应该对当代留给子孙后代的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进行伦理判断。

7、环境政策的社会控制需要

最后,制度经济学家在环境问题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共同观点是需要对环境政策进行某种形式的社会控制。这一点与制度经济学反对由市场来解决问题的观点一脉相承。按照制度经济学环境问题研究方法,之所以需要进行某种程度的社会控制至少有以下两点理由:首先,社会是个有机组织,即社会从需求总量到个人要求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社会附加到自然资源和环境上的价值不仅仅是所有个人价值的总和。社会要比任何个人的预期寿命长得多,作为整体的社会其价值与个人的价值一般来说是不一致的。另外,基于个体偏好汇总的方法可能意味着种群和生态系统不同特点的消失。第二,在一定政治经济制度下,权力的分配对个体而言既不可能是平均的也不可能是公平的,因此环境问题的市场方法只能反映社会当权者的利益,而当权者的利益与希望保护环境的人的利益往往并不相同。

三、制度经济学的环境政策主张

在概述了环境问题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之后,接下来分析这种方法对环境政策的意义。这里并不是研究针对特定环境问题的特定政策,而是试图提出并讨论制度经济学在构建环境政策上的理论基础。

总的看来,制度经济学构建环境政策的理论基础与新古典经济学存在很大差异。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关键是在外生决定的偏好函数下经济人最优选择问题,因而基本上提出的政策基于对个体的激励和约束措施。这种方法背后的思想是,通过可计算的货币激励和约束,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个体会改变其行为,使环境退化和资源损害降低到最优水平。换句话说,新古典环境经济学家开出的药方是建立经济激励和约束措施使得环境服务的使用者把其行为的机会成本考虑在内。这种政策主张受到制度经济学家的广泛批评。对这类政策的大多数批评意见集中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功利主义哲学基础上。例如,有些学者指出,环境政策只建立在奖励和惩罚基础上忽视了个体的正直、守信和围绕其身边的社会关系等因素。换句话说,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定义表示怀疑。认为人的动机并非是完全自利的,其合作和利他主义也并非只是在效用最大行为基础上产生的。制度经济学认为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利的,因而基于金钱和经济激励的政策手段是环境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类政策通过道德价值诉求的补充会更加巩固。实行促进社会承诺和诚信等文化价值的政策能有效补充基于经济激励措施的环境政策(Hodgson, 1997)。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相关性和脆弱性,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环境采取小心谨慎的保护性政策。制度经济学家不是把目光集中在主观效用上,而是提倡对社会过程进行科学调查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因此,很明显,新古典经济学家仅仅依据个体的欲望总和提出环境政策,而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应通过科学分析和公众讨论来制定环境政策。为此,环境问题的制度经济学方法创始人卡帕提出了基于“人类必要需求”概念的环境和发展政策主张。他强调应站在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需求角度重新设置公众行动的指导方针,应按照人类必需的物质要求来利用资源而不是按市场导向来运用资源。他认为可制订出符合环境最大容量限制或可接受污染物排放浓度的客观标准,通过这类安全限制,来决定对环境和人类构成威胁的活动的类型和程度。卡帕承认,这种“社会最小值”不是理想的或完美的状态,也不是资源利用的“最优”状态。然而,它为改善决策提供了某种操作性标准或指标。在没有充分考虑社会成本和收益情况下,这种操作性指标比按照市场成本与收益分析而形成的“最优解”要好的多。卡帕认为,一旦诸如最大污染浓度许可水平等安全限制体现到决策的政治过程之中,就能将其纳入到更广泛的生产函数(或物质投资模式)中,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明确投入规模和生产技术,并按照所谓的既存最小需求来确定产出规模(Kapp, 1970a)。

因此,在技术改变情况之外,还有环境引致型因素(Swaney, 1987a)。所以,斯旺内在福斯特的三项原则之外,又提出了第四项原则,即“共同演进可持续性原则”,用于强调生态环境不是给定和静止的事实。根据斯旺内的看法,在环境政策方面,共同演进可持续性原则提出了某些特殊的政策目标和方针。

特别地,他认为共同演进可持续性发展要求:1、对个人、利益集团和企业进行特殊的环境教育;2、为了弄清可能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环境问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3、为刺激和响应知识更新并相应地引起行为调整,需要一种更加灵活和敏感的制度结构(Swaney, 1987a)。在这些建议中,显然新知识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快速渗透对巩固环境政策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Dietz和van der Straaten (1992)拓展了斯旺内的分析。他们指出,由于既得利益者的怀疑和抵制,在环境政策上新知识和新观念不见得会被采纳。因此,在环境问题上平衡各种社会势力应引起环境经济学家的更多重视。这一点对环境政策制度经济学方法相当重要,因为它强调了制度经济学在社会层面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仅基于生态和经济问题,也要考虑社会问题。

五、总结评价

本文试图总结环境经济问题制度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通过以上回顾,概要介绍了环境经济问题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观点和价值判断,讨论了某些重要的政策基础。可以说,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之外,在处理环境问题方面确实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制度经济学研究范式。尽管这种研究范式至今还很不完善,在实际运用中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但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范式相比,它似乎提供了一种更有成效的环境经济问题分析方法。

边际收益是什么?《经济学原理》阅读#2

在上一期文章中,我们谈及了经济学是研究 社会 稀缺性资源如何分配和管理 的科学。了解了什么是机会成本,以及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这次我们来聊一聊 边际效应

理性人知道生活中的许多决策很少是黑与白之间的选择,而往往是介于其灰色地带。

边际效用是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的。

吃午饭的时候,你面临的决策往往不是完全不吃,还是大吃一顿,而更有可能是是否在多吃一份炸薯条。考试临近时,你的决策不是放弃考试和一天学习24小时之间的选择,而是是否多花一个小时来复习功课,而不是看电视。

经济学家用 边际变动 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的调整。

比较形象的例子是顺风车和飞机的便宜机票

假设有一家航空公司,他们的飞机有200个座位。从a市飞到b市的成本是10万美元。那么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就是 500美元 。

大家得出结论,航空公司的票价应该不能低于500美元

但实际上航空公司的做法却不同。

他们往往考虑边际量而设法增加利润,为现实情况下并不是每一架飞机都是满座的。

一架飞机快要起飞了,还有十个空位,如果有人要300美元换票登机。那航空公司应该会把机票卖给他吗?

当然应该。飞机上有空位,多增加一个乘客的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多几个人少几个人对于飞机的飞行成本来讲毫无影响,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顾客消费的饮料而已。

良好的考试习惯会节约不少的时间,对于考生来说,如果能够比别人多10分钟,那带来的收益是非常巨大的。可能就多5分钟,你就能够做对那道题,多得8分。

由此看来,很多时候增加一点工作量就能够带来更大的收益,这就是边际效用。

激励是指 引起一个人做出行动的某种东西

当苹果的价格上涨时,人们决定少吃苹果,同时苹果园主决定雇佣更多的工人多摘些苹果。

汽油税鼓励人们开小型节约型 汽车 。汽油税高就会有越来多的人驾驶混合动力 汽车 ,如果汽油税非常高,那么人们就会开始驾驶电动 汽车 。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 安全带 问题。

以前 汽车 还没有安全带的时候, 汽车 并不安全。大多数司机开车的速度都不快,谨慎程度也很高。

缓慢开车是有代价的,因为这要耗费司机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 边际成本 。但是较慢速度地更谨慎地开车会让司机和乘客更加的安全。这就是 边际收益

但是当安全带普及了以后,它降低了司机的车祸代价,因为它降低了伤亡的概率。

换句话说, 安全带减少了开慢车的收益

于是大家有了安全带以后,反而更快速,更加不谨慎地开车。

最后得出的结论:没有安全带的情况下发生的次数不多,但是一旦发生,乘客和司机的代价会比较大。

有了安全带以后,司机和乘客的伤亡概率减小了,但是车祸的次数却增加了。

经过经济学家的统计,安全带减少了每次车祸的亡人数,却增加了车祸的次数。司机的亡人数变动很小,而行人的亡次数有所增加。

这让我们意识到:很多政策并不能像纸面预估那样达到预期效果。现实中执行往往会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影响。

参考资料:

咖啡读书笔记 ,我们一起学习进步!

10个白手起家成功人士的故事

 俗话说如果生活只给你柠檬,就拿来做柠檬水。这些激励人心的名人们创业之初可是连一个柠檬都没有,然而现在都因为他们的不屈不挠而广为人知,因为他们爬到了事业的顶端。下面就带给你10个历史上白手起家的成功小 故事 ,欢迎大家参阅。

10个白手起家成功人士的小故事

 1. 亨利-福特

 亨利-福特原来是个农场男孩,后来却让美国的交通工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福特从小就对机械非常感兴趣,15岁那年他就拆掉了父亲给他的一块怀表,然后又把它组装起来。这个自学成才的修表师 毕业 后做了一名见习机械师,开始在汽油机上进行他的个人实验,这也是他巨大的福特帝国的开始。根据《福布斯》杂志在2008年公布的数据,他的资产净值达到了1881亿美元。

 2. 沃特-迪斯尼

 如果没有这个天才,我们的童年会沉闷不少。沃特-迪斯尼也是一个在农场长大的男孩,他曾经给邻居们画画来赚钱,也给校报当过漫画师。迪斯尼曾经一度失业,没有人雇佣他,他的哥哥不得不帮助他找工作。他创业之初从事 广告 业,后来开始给自己的卡通形象拍摄动画片。

 3. 戴蒙德-约翰

 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在皇后区长大的黑人男孩后来会成为嘻哈服装品牌FUBU的CEO。但是凭借着在学校里打磨出来的商业嗅觉,他确实做到了。他以市场价一半的价格出售流行的羊毛帽子,而且把住房抵押出去用于接下来的商业扩张。约翰获

 4. 克里斯-加德纳

 他就是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幸福来敲门》的原型。加德纳小时候受到继父的虐待,之后被送到领养家庭。而他的苦难并没有随着他长大、结婚、为人父而远离他。正如**中演的那样,在抚养孩子时,加德纳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境地。他从母亲那里所学到的赋予他力量,让他白手起家,坚持不懈成为了他自己开办的证券交易公司,加德纳理财公司的CEO。

 5. 奥普拉-温弗瑞

 奥普拉的母亲是女佣,父亲是煤矿工人,显然她的出身一点也不富贵。她的生活非常贫穷,曾经穿着装土豆的麻袋做成的裙子,遭遇过亲戚的。当她得到了一家当地黑人之声的新闻播报工作后,奥普拉进入了媒体圈。她在芝加哥开始了自己的第一场脱口秀节目,从此成为了电视名人。

 6. JK罗琳

 罗琳出生在一个底层的英国家庭,曾经与抑郁、自杀和贫穷作斗争,后来凭借大受欢迎的《哈利波特》系列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之一。她读着故事长大, 想象力 很丰富。罗琳从她身边的事和生活中的人身上获取故事的灵感,而她写的书现在已经成为了最大的**授权系列之一。她出身卑微,却努力成为了英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7. 理查德-布兰森

 布兰森从一个在学校表现糟糕,而且有诵读困难症的孩子,成为了净资产46亿美元的英国商业巨头。理查德-布兰森在一所教堂的地窖里开始了他的唱片生意,现在他在英国富豪榜上排名第四。这位企业家是一个例子,告诉人们在金钱面前人可以古怪而又专注。他涉足了许多领域?唱片业,航空业和电信业。

 8. 约翰-保罗-德约里尔

 约翰出生在来自意大利和希腊的移民家庭,在成为亿万富翁之前,九岁的时候,他不得不靠卖报纸来补贴家用。他住在收养家庭里,曾经是个街头小混混,换过许多工作。用700美元的贷款,他开始经营今天享誉全球的保罗-米切尔美发产品。之后他获得了培恩烈酒公司70%的份额,该公司是世界顶级的龙舌兰酒品牌。如果这都不算白手起家致富的话,我们都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算了。

 9. 拉夫-劳伦

 拉夫-劳伦出生在一个严格的犹太家庭,父亲是一名房屋油漆工。他从小就有着远大的梦想。他曾经把领带卖给自己的同学来挣钱,而且他在自己的年鉴中提到他想成为一名百万富翁。他对领带的兴趣帮助他进入了时尚圈并且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当他签约为1974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设计服装时,便开启了他今日所取得的名声的第一步。

 10. 史蒂夫-乔布斯

 这位苹果公司的创始人现在已经家喻户晓。乔布斯被他的亲生父母交给他人领养,当他的养父在车库里向他展示了技术熔补的乐趣后,他开始对电子器件产生了兴趣。由于高昂的学费给他的养父母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乔布斯不得不从大学退学。他曾经回收可乐瓶换钱,靠克利什那庙里的免费食物生活。乔布斯,这个曾经服用的嬉皮士,从阿塔利公司的技术员开始,慢慢成为了苹果公司的CEO。

 下一页更多精彩?十大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

框架效应的经济理论

当消费者感觉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越敏感。

经济决策的理论历来认为,人从根本上来说是理性动物。然而,人类在许多方面有非理性的特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子就是所谓的“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在这一效应下,以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做出一种选择对后来的选择具有戏剧性的影响。研究者发现来自决策系统中的情绪偏爱的整合是框架效应产生的潜在原因。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们能预知哪个个体最具理性,即相对来说不受影响框架效应的影响。 为了解释框架效应,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在加油站A,每升汽油卖5.6元,但如果以现金的方式付款可以得到每升0.6元的折扣;在加油站B,每升汽油卖5.00元,但如果以信用卡的方式付款则每升要多付0.60元。显然,从任何一个加油站购买汽油的经济成本是一样的。但大多数人认为:加油站A要比加油站B更吸引人。因为,与从加油站A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比与从加油站B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要少一些。因为,加油站A是与某种“收益”(有折扣)联系在一起的,而加油站B 则是与某种“损失”(要加价)联系在一起的。

研究发现:上述差异的原因是当衡量一个交易时,人们对于“损失”的重视要比同等的“收益”大得多。因此,企业在进行价格定价或促销时,应该将之与“收益”而不是“损失”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效激励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