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油价下跌了吗现在-大萧条 股市

tamoadmin 2024-09-25 76

1.关于未来两年的经济走向问题?

2.2008金融危机主要影响的是什么?

3.如果二战期间,「大庆油田」被日本人勘察到,历史会改写?

4.洛克菲勒:不要为了一时的胜负 押上所有筹码

5.当前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

关于未来两年的经济走向问题?

大萧条油价下跌了吗现在-大萧条 股市

中国银行今日在本报独家发布的报告称,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出现拐点,衰退的导火索可能是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中国经济将同步放缓,但在财富效应和奥运经济的推动下,今年股市仍将保持较高增长。

报告看好今年股市保持较高增长的前景。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部正积累着日益严重的结构问题,包括,支出结构、收入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投入产出结构的失衡。这些问题能否稳妥地得到解决,将直接影响中长期内能否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预计2008年以后,奥运经济效应减弱,全球经济走向中度的调整,中国经济也随之稳步回落。

报告认为,未来两年内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增加,这些风险包括:石油价格冲击、金融市场危机、美元疲软、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恶化、重大疫情发生和贫富悬殊拉大等。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美国,随着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危机逐步放大传导效应,未来1-2年内经济走向衰退的可能性增大,世界各国将难以独善其身。但报告认为,全球经济不会陷入大萧条,其主要原因包括新兴市场在日益扮演着稳定全球经济和金融增长的角色、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未完全消失等因素。

未来两年中国经济将与全球同步放缓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陈卫东 王家强

当前,全球经济金融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形势变化,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相互交织,未来2-3年全球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的可能,由此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经济持续的高增长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问题。2008年以后,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长将与全球同步趋缓,但结构将更加合理,发展将更加稳健。

一、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将步入周期性调整

从2001年低谷开始,全球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周期已经长达6年。2007年,主要发达国家的增长周期开始错配,客观上提高了全球经济的灵活性。第一季度,欧洲和日本稳步增长,有效缓解了美国经济放缓的影响;第三季度,欧洲和日本经济开始放缓,美国经济则强劲增长。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脱钩于单一的发达经济体,速度、质量和效益都在提高,金融体系更为稳健。随着最近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下滑、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全球经济是否还会继续高增长?这一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认为,在经济失衡、流动性过剩、地缘政治冲突、油价高涨、美国次贷危机等重大风险挑战下,未来两年内发达经济体可能不会再现2007年的好运,从而步入周期性的调整阶段,但是仍然不会陷入大萧条,其主要原因包括新兴市场在日益扮演着稳定全球经济和金融增长的角色、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未完全消失等。

第一,从经济发展周期看,全球经济增长将迎来拐点。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对于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经济学家们提出了纯货币周期、投资过度周期等数十种理论解释,并划分了不同长度和类型的经济周期。其中,熊彼特“创新”经济周期较为典型,并与全球经济增长的实际较为吻合。即:技术发明和制度创新等因素,使经济增长呈现大约50年左右的长周期波动,每个长周期包括6个大约9-10年的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3个平均约为3-4年的短周期。按此方法划分,18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经济经历了产业革命、蒸汽动力革命、电力动力革命、福特制大生产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等5个创新因素带来的经济长周期。

最近的一个长周期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产品设计、开发和使用的周期大幅缩短,推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全球化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全球的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从时间跨度看,本轮全球经济长周期从1983年开始,至今持续了接近25年的扩张,如果以长周期的规律演进,2009年左右将可能是本轮世界经济长周期的下降期开始;本轮长周期由若干个9-10年的中周期组成,从2001年开始的最新一轮中周期可能持续到2009年前后。

总之,人类社会几百年来所观察到的数据显示,经济周期是客观存在的,在经过长期的强劲扩张之后陷入调整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全球经济周期波动的同步性在增强。因此,仅从经济周期的一般运行规律出发,未来两年内全球经济完全有可能出现中度调整。

第二,本轮全球经济增长周期有其客观原因。全球经济的本轮中周期从2001年的短暂衰退开始,此后经历了2002年到2004年连续三年的加速增长,2005年轻微回落(共4年的短周期),2006年又有所加速。根据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未来两年的预测数据看,2008年虽会放缓,仍然会持续较为强劲地扩张(共3年的短周期)。

本轮全球经济的强劲扩张周期展现出全球普遍性增长、全球经济失衡、高增长伴随低通胀、资产泡沫严重等重要特征,这与以往有很大的区别。形成原因主要包括:

全球低利率政策。为应对2001年经济衰退,美国将基准利率一度下调到1%的历史低点;日本实行了6年多的零利率政策;其他区域的利率也都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低利率刺激了全球流动性的高涨,全球主要经济体M2与GDP的比率普遍提高了2-3倍。充裕的流动性极大地推动了金融市场膨胀和投资、消费的增长。

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推动。随着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型新兴经济体融入到全球一体化进程,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如果用国际贸易额、国外总资产、国外总负债与GDP的比率来衡量全球化程度,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这个比率大约增长了3倍。同时,资源、人力在全球的优化配置,降低了全球通胀的威胁,也提高了全球产能的极限。

信息技术革命继续发挥作用。本轮长周期的技术动因是信息技术革命,全球信息网络助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技术创新周期呈级数般缩短,推动消费产品结构的升级。

较为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2001年开始的本轮经济周期在总体上保持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为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三,当前全球经济增长面临许多重大风险与问题。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着众多的风险挑战,四大因素影响经济增长前景。

(1)经济因素

尽管全球失衡无序调整和贸易保护升级的冲击力巨大,但目前都不大可能发生。当前最具威胁性的是全球房地产市场的衰退和石油价格的冲击,对此二者的影响做好应对准备至关重要。

首先来看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衰退。观察9.11事件后美国经济增长周期的特征,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关键。其基本的发展主线是:①网络泡沫破灭,在“9.11”导火索的引发下,美国经济衰退—→②美联储降息,乐观预期心理回升、流动性过剩—→③住房抵押贷款火暴,房地产泡沫吹大—→④正的财富效应拉动,消费强劲增长—→⑤公司利润猛增,推动股市膨胀,进一步刺激消费—→⑥美联储利率升至高位,房屋贷款需求下滑,房价开始下跌—→⑦住房建设投资下滑,次级抵押贷款问题浮出水面—→⑧股市和衍生品市场动荡—→⑨信贷紧缩和财富效应冲击,投资与消费受到影响—→⑩美国经济减速,进而波及全球。

2007年美国经济尚能维持放缓的趋势,但未来1-2年内走向衰退的可能性增大,因为由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危机刚刚开始,其传导效应将在1-2年内达到最大。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美国,房市不景气导致了经济滑坡,在美国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其他区域或许能够与美国脱钩,但是如果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世界各国将难以独善其身。

其次来看石油价格的冲击。石油是全球最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在美国经济放缓的背景下,石油价格却攀升到历史高位。石油价格持续攀升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能源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第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石油出口国家组成了联盟,随时可能通过限产抬高价格,因此石油供应的前景较为悲观。第三,地缘政治冲突和金融因素随时在推高油价。第四,金融因素推动。全球过剩的流动性与衍生金融工具参与了石油价格的炒作;加之美元贬值趋势不断,以美元计价的油价也会持续攀升。

2006-2007年,石油价格上涨似乎未对全球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是今后石油价格可能持续居于高位,高油价仍是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重大风险。事实上,全球通胀压力的一个根源就是高油价的传递效应,其基本途径是:高油价→替代能源开发→玉米价格上涨→粮食、肉类价格上涨→生活成本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涨推动其余商品价格上涨。高油价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是:第一,油价高涨,消费需求下降,以汽车、化工等为代表的石油消耗相关产业会受到连累;第二,高油价导致的通货膨胀压力,使各国央行即使在经济陷入困境时,货币政策也无法放松,经济增长笼罩“滞胀”阴影;第三,高油价可能引发更为激烈的能源冲突,一些主要的强权国家随时会发动战争机器,从而威胁经济增长的基本环境。

(2)金融因素

当前,全球流动性过剩可能发生转折、股票和衍生品等金融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美元面临贬值危机。这些因素彼此联系紧密,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发其他因素的联动反应。我们认为,金融市场泡沫深度调整引发的金融危机,美元大幅贬值引发的国际货币体系危机可能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风险。

股票市场泡沫是全球流动性过剩推升的结果。但是,当前全球突然的流动性紧缩随时可能发生,最为关键的是市场信心。市场信心发生逆转,全球股票市场泡沫破灭的风险是完全可能发生的。全球金融衍生品迅猛发展,同时在透明度和监管力度上严重滞后,这已经引起了一些国家的高度关注。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放大效应,对交易者和监管者都提出了更大的管理压力。

美元汇率自2000年以来的持续下跌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如果在未来1-2年内美国经济基本面继续下滑乃至衰退,美元危机的脚步将会走近。美元跌势加剧,资金将会从美元资产流走;但是,当美元重新大幅反弹时,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将可能远甚于次按风暴。

(3)政治与社会因素

对全球经济可能带来严重冲击的政治与社会因素包括:世界战争、地缘政治冲突、国内战争、转型国家的贪污腐败、少数政权的突发更替、国际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等。这些因素中,影响最大的当数战争与社会动荡。

当前国际社会最为担忧的部分地缘政治冲突包括:一是美国基于石油资源争夺战略的考虑,可能会借阻止核武扩展的名义发动对伊朗的战争,国际油价推高,全球遭受重创。二是美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冲突,甚至有专家认为2015年美俄之间将会发生战争。总之,随着未来全球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将是悬在全球经济头顶上的利剑。

由于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动荡,也可导致一国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国与国之间的军事冲突。非洲长期的动荡不安就是典型例子。广大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在经济高增长的时期,贫富差距问题暂时得到缓解。但是,如果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社会经济停滞不前,社会动荡的风险将大大提升。

(4)气候与环境因素

气候与环境因素主要是指一些短期内不为人们所控制的突发因素。目前最具全球性的是气候的变化,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引致的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也在增多,对未来经济增长构成挑战。

以气候变化为例。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并将继续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一些评估认为,面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层出不穷的遏制温室气体排放法规,全球大多数行业必须考虑为此额外投入巨额成本。在这些行业中,农业和旅游业在恶劣的天气变化面前受冲击最大;银行和保险业也会因此损失严重;增税政策必将进一步提高能源价格,增加企业生产成本。未来气候变化将对全球经济带来更大的影响。

第四,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可能出现中度调整。

面临上述风险因素的威胁,本轮经济扩张周期将在何时结束,或者说未来5年中在哪一年可能陷入衰退,目前国际上有着不同的看法。乐观者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延长了本轮经济的扩张周期,而且全球经济随着宏观管理政策的成熟而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悲观者认为本轮经济周期由货币扩张刺激而成,将随着全球流动性过剩、资产泡沫的破灭和全球失衡的调整而陷入衰退。

把握未来全球经济的走势,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第一,在推动本轮经济增长的各种动力因素中,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其推动作用是否会受到制约;第二,在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因素中,哪些可能发生,其具体影响有多大;第三,各国实际上不会坐视危机不管,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将发挥多大作用。

我们认为,未来2年内全球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包括:第一,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可能性增大,衰退来临的导火索将可能是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第二,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增加。

同时,未来两年内全球经济还会面临一些有利因素,包括:第一,全球政策协调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危机的损失,由于各类组织与研究机构在不停地发出警告,主要国家的政府事实上也在清醒地调整政策,这些行动虽然不可能根本消除风险,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产生的可能,并可在风险因素发生后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程度。第二,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并未消失,包括:全球流动性过剩未完全逆转、全球化通过区域经济合作而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力仍然明显,以及相对较为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等。第三,全球新兴市场经济规模日益庞大,而且增长速度持续高位,增长质量日益提高,金融体系稳步完善,对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发挥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成为避免全球衰退的中坚力量。

综合分析,2007年,全球经济尚可保持较高增速。2008-2010年,全球经济可能陷入中等程度的调整,但不至于走向全面的衰退或大萧条。在这个背景下,全球一体化可能会受到经济减缓、金融市场波动冲击;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

三、应高度重视

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当前最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部正积累着日益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稳妥地得到解决,将直接影响中长期内能否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1、支出结构: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

中国以高投资形成的产出,在内需有限的背景下,只能大量地通过出口予以消化,这使得中国消费率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国内消费需求长期不振。与各国比较,中国目前的投资率也明显偏高,消费率明显偏低。这种支出结构的风险是,一旦国外需求大幅下滑,势必造成大量的产能过剩,企业盈利下降直至面临关闭风险,带来失业增加、经济衰退。

2006年以来,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引起了汽车、住房消费的升温,消费支出结构趋于改善;高投资势头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反弹压力犹存;同时,出口增长仍然很快,贸易顺差过快增长成为当前推动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如果中国的生产成本逐渐上升,跨国企业的国际战略改变,中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生产将会变得更为脆弱。

2、收入结构:政府与企业收入增幅相对较高,居民收入占比较低

在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背景下,中国职工工资增长水平相对较快。有资料显示,过去15年中国的工资上涨是全世界最快的。尽管如此,本轮经济周期以来,中国税收与企业盈利大幅增长,居民收入增长仍然远低于政府与企业的收入增长。

这种收入分配结构下,由政府和企业投资主导的高投资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撑。但是,在新的体制下,我国的医疗、社会保障尚未建立起来,受财富效应和未来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消费支出可能会进一步下滑。

3、行业结构:第二产业占比增加,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中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这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第三产业长期以来发展不充分,与全球平均水平差距较大。2006年中国第三产业占比仅为39.4%。近年来随着中国商品贸易的迅速发展,第二产业比重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2006年接近了50%。总体上,中国产业结构仍不合理,重工业化趋势明显,这显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仍然处于较低端的地位。过度的工业化将对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为知识经济更多地需要依赖于第三产业的活跃和发展。

实际上,由于资源禀赋和国际分工的差异,全球经济增长的结构必然存在差异,但是中国是全球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在产业结构上,发达国家已经普遍以第三产业为主,制造业的低附加值环节已经较大程度地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中,东亚国家承接了大量的制造业分工,中东、非洲和俄罗斯则主要依赖本国资源条件,在初级产品开采等产业取得较大发展。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发达国家普遍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50%左右。

4、区域结构:东部发展迅速,中西部发展滞后;城乡发展差距拉大

东部先发展,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但是长期保持这样的格局也带来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从1978年到2006年,中国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51.2%上升到了60%,中部地区从29.6%下降到了23%,西部地区从19.2%下降到了17%。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未能有效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部崛起战略起步晚,也导致中部地区GDP在全国的比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同时,中国城乡发展差距拉大。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到2006年这个差距已经达到3.3比1。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计,中国的基尼系数已从1993年的0.407上升到2004年的0.47,接近拉美地区水平,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区域结构发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分配失衡,其风险不容忽视,因为它不仅影响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且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对经济发展形成威胁。

5、投入-产出结构:高消耗与低附加值产出并存

中国具有低人力成本优势,缺少技术创新。中国成为全球加工制造大国,造成了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多。而且,为了使产品保持长期的低成本优势,生产企业削减成本,在环境治理、劳工福利、安全保护、产品质检、知识产权研发等方面投入不足,不利于长远发展。

中国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但是,中国能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水平。2005年,GDP仅占世界的5.0%,消费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分别占全球的7.4%、41% 、30% 、27%和40%。单位GDP能耗大约是日本的7.20倍、美国的3.52倍、印度的1.18倍,全球的3.28倍。

由于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低附加值的链条,生产利润实际上大部分被国际资本和专利技术拿走,本国居民留下的是劳动力报酬低、消费低和生活环境改善缓慢,整个社会福利损失较为严重。在高投入—低附加值产出—低消费的增长模式下,经济发展将日益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从而制约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经济周期由波动频繁向稳定增长转变

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周期展现了阶段性的变化特征。1978年以前,波动频繁,大起大落;1978年以后,经济增长经历了一个超长的时期;1997年至今,经济增长步入了持续稳定的高增长期。对比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周期展现出全新的特征,包括波动的路径上移、波段加长、波幅减小等特征,特别是1997年以后经历了一个超长的经济加速增长周期,同时伴随的是较低的通胀水平,在新中国经济史上乃至与同期世界各国相比都是少有的。

中国独特的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模式背后的成因包括:

第一、中国具备了劳动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积极、政治稳定和中产阶层兴起等重要条件,这是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基础。

第二、高储蓄、低劳动成本、积极的引进外资、对外开放并加入WTO,使中国高投资的资金来源、高产出的消费市场得到有力保障。

第三、中国以政府和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保证了效率得到发挥的同时,宏观调控措施更为成熟和有效,可及时熨平经济中过热或过冷的苗头。

第四、中国实施了成功的改革措施。渐进性和持续性的经济改革措施,极大释放了长期被压抑的增长潜力,制度红利充分得到挖掘;积极稳妥的金融改革与开放措施,有效化解了外来金融风险的冲击。

第五、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平共处、建设和谐世界、韬光养晦的对外政策,为中国营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

总之,支持中国经济超长周期增长的内部缓冲机制或自我调节机制在增强,抵御外部非常冲击的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从而有效克服了诸如重大洪灾和疫情、亚洲金融危机和9.11事件等外部冲击的影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过持续长期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周期前景如何?在三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短期内面临下行的周期性风险,甚至是硬着陆的风险:第一,通货膨胀失控导致宏观政策急刹车;第二,全球经济崩溃导致中国出口经历严重的衰退;第三,产能持续以高于总需求的速度增长,继而发生产能过剩导致的通货紧缩。因此,如果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能够将上述三种情形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将可以延长此轮经济增长周期。基于中国具备的基本经济增长条件,以及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未来两年仍然会保持高速增长,但增幅会趋于下降。

首先,全球经济崩溃的可能性并不大,中度的调整不足以导致中国出口严重衰退。同时,通货膨胀在相当程度上是短期的结构性问题,中国已经具备了庞大的产能,这是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条件。只要目前在货币政策上有效调控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并不是最大的威胁。

第二,中国内需呈继续扩大趋势,经济增长模式亦趋于合理。未来数年中国国内消费将进入高增长期,人口老化问题不会在未来10年里阻碍中国经济增长,除非美国经济出现意外衰退导致外需下降。同时,城市化继续发展,今后经济增长不仅来自中等阶层的贡献,更多地来自于城市化过程中投资与消费的增加。

第三,改革、教育和技术的推动作用。当前中国正在进行多项经济社会改革,只要改革能够持续,中国经济就将持续增长。此外,支撑经济增长的因素还有教育和技术,政府在教育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一个经济体长期增长的潜力取决于它自身技术创新的能力。目前,中国的技术创新潜力还远没有被挖掘出来,中国依靠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还远没有被充分利用。中国完全有能力挖掘潜力,在未来几年或者更长时间里维持高速增长。

四、未来两年展望:

中国经济与全球同步放缓

总之,全球经济正在面临周期性调整的风险,会与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共振效应。同时,中国经济近30年来持续高增长的背后,积累了一系列结构问题,从长远看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领域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压力,根本原因也是上述问题的综合体。这些结构问题,是在中国特殊国情和国际分工体系演变下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形成挑战。

本届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结构问题的严重性,积极稳妥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规划和决策。比如,扩大内需,加强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开发,征收各种资源税,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在教育、社会保障、科研等事业上加大投入,加快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引导资金和资源的配置;加快各项宏观政策的协调,走向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等。这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也是有利于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利好因素。只要中国能够稳步地推进改革开放,对内保持稳定的社会局面,对外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在未来可以维持较高的增长。

近期国际经济发生着风云变化,尚未对中国经济产生明显影响。2007年以后股市持续向好,财富效应推动消费继续增长,2008年又适逢奥运会举办带来更大的拉动效应,因此2007年和2008年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且,借助奥运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带来的综合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稳步回落,质量和结构更趋改善,走向更为平衡的增长模式,为未来20年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奠定基础。2008年以后,奥运经济效应减弱,全球经济走向中度的调整,中国经济也随之稳步回落。

东莞、广州、深圳的的优势在于

1、独特的地理优势,靠近香港

2、交通环境非常好,有海陆空大动脉

3、优良的、配套齐全的产业结构

4、大量的低成本的劳动力

5、民营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6、特色工业水平较高,具有很大的优势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的优势还在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人才聚集。

而成都的优势很明显的就是西部大开发以及过去的三线经济(国防、重工业等国家重点企业)。成都缺少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

2008金融危机主要影响的是什么?

北大教授:现在需要制定全球金融“防火条例”

2008-10-16 21:59:10 来源: 网易财经 进入贴吧 共 1 条 黑马推荐

* 对普通百姓来说,他们感受最深不是金融危机,而是经济放缓,没办法从银行借贷,信用卡没办法透支。

昨日晚,央视经济频道播出的《直击华尔街风暴》节目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姜国华教授建议成立全球金融协调机制来应对金融危机。

美国当下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成共识

主持人:今天我们演播室专门请来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姜国华教授,有问题我特别想跟您请教,您专门研究资本市场,在您的记忆当中,既有暴涨记录又有暴跌记录,在历史上哪个时间出现过?

姜国华: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五大单日涨幅,前四次在在29年和33年之间。

主持人:这次暴涨是继33年最大的一次。

姜国华:在这种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时候,市场表现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波动性很大,这有投资者对未来不确定性,心理很焦虑,这时任何一点消息都有可能刺激市场发生变化。

主持人:大萧条的时候,出现头一天暴涨,一两天暴跌。

姜国华:每一次出现泡沫都有这种情况。

主持人:在网络泡沫破灭的时候也没有出现过这种幅度,其实是大萧条以后出现最剧烈的一次。

姜国华:上一次就是在大萧条的时候。

记者:是不是印证了格林斯潘的判断,这次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

姜国华:不仅是格林斯潘,很多经济学家都在说这是美国历史上百年不遇的危机。

金融危机主要影响金融服务从业者

主持人:我们看到昨天伦敦的股市明显表现出疲软的态势,从上午开盘之后一路走低,最后以4079.6收盘,下跌了314.6,跌幅达到了7.16%,这个跌幅仅次于上周五历史性的大跌,不知道今天开盘的情况怎么样?英国媒体对昨天的大大跌有什么评论?

李庆庆:现在是伦敦当地时间中午11:17分,在刚刚十几分钟以前,截止到伦敦当地时间11 点,也是北京时间18点的时候,沪深100指数下跌3.36,下跌了130多点,而法国的CS40指数下跌4%,而德国法兰克福的指数下跌3.11%,其实今天开盘都在持续下跌。针对昨天股市大跌,英国媒体不像上周五表现那么吃惊。我们可以看看这是今天金融时报的头版,大幅的照片跟卫报照片正好形成鲜明对照,前天也是曙光出入的景象,现在是一片阴霾,投资者在担心经济衰退会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失去信心,开始大量抛售,所以造成股市大跌,今天跌势还在下跌。

主持人:看起来下跌趋势没有改变,我们也看到英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今年六月份到八月份,英国失业人数达到16.4万人,失业率上升到5.7,这也是十七年以来最高水平,英国人感受到金融危机的寒冬,你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根据你的观察现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金融危机对百姓的生活产生多大影响?

李庆庆:其实我的感觉是金融危机对百姓的生活造成的影响,可能主要是在一部分人,在那些金融服务业行业工作的人,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其金融服务业占全国DGP7%左右,占相当大的比例。所以他们最先感到的是他们这些人,因为雷曼公司倒台以及其他金融服务公司倒闭和重组,会造成一些裁员。他们失去工作以后从目前数百万,甚至上亿英镑奖金,到现在生活会有落差。但是对普通百姓来说,他们感受最深不是金融危机,而是经济放缓,由于金融危机造成他们没办法从银行借贷,信用卡没办法透支。前两天我看到报道, 中小企业(行情 股吧) 业主突然收到银行来信,告诉他说如果有透支利息从4%增加到百分之十几,他当时大吃一惊。这是对普通百姓的影响。英国统计影响最大的是金融服务业,其实是建筑业,再其次是制造业,然后是餐饮旅馆普通服务业。但是金融危机过渡到经济衰退这个环节,其中还有一些比较积极的因素,比如说目前石油价格下跌了,从去年11月6号,英国零售市场汽油价格上涨到1镑以上,到昨天10月15号不到一年时间,油价回到一镑以下,对普通百姓是好的事情。另外这是今天每日邮报,上面对普通消费品,特别是食品价格在经历上半年大幅上涨以后,终于有所回落,回落6.09,这对于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可能算是比较好的事情。另外记者还对80后90后的年轻人进行的采访,他们认为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他们会继续快乐下去,而且他们还列举了一些好的事情,比如说到二手货商店买衣服,现在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好莱坞会拍好**。比如说今天英国奥运冠军在伦敦城里进行花车游行,可能会给一片阴霾的金融市场带来一点点小小的快乐,这个游行是巧合,是早就准备好的。另外还有很多人说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另外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贴近大自然,不会开车上班,这是好的事情。即使经济唯一或者经济衰退,人们可以以乐观心情看待生活。

主持人:在阴霾当中看到生活所在。庆庆自己生活当中有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变化?

李庆庆:金融危机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中国人跟外国人的消费理念有所不同,英美人喜欢借贷透支生活,金融危机对他们这种状态有危机,透支以后有很高的利息,我们中国人比较喜欢花自己已经有的钱,普通生活而言,前段时间食品和油料大幅上涨,对我们生活造成影响。看到普通消费品价格回落,心里有点高兴。

主持人:希望那边的生活能够赶快好起来。

主持人:现在跟姜教授讨论一下,最近几天全球资本市场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刚才我们说到最近几天资本市场大幅度地波动,可能用过山车不足以形成波动,可以用蹦极跳,姜教授你怎么判断在刚刚过去的交易日,在欧美股市出现大幅下跌?

姜国华:我想对周一获利回吐这个因素,有一部分投资者回土有可能。现在从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我们从各个指标来看,美国还有欧洲,消费者消费意愿在下降,工业产出在下降。从实验方面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时候投资者更对未来发生焦虑。所以很有可能导致美国和欧洲市场大幅度下跌。

主持人:我很想知道为什么短短几天会发生如此剧烈变化,如果周一井喷源与大家对全球联合救市的反映,我们看到救市措施在三天之内没有发生动摇,各国在坚持救市的措施,为什么反而会出现蹦极跳的下跌,大家对这个预期能够解决一切吗?

姜国华:主要是稳定金融体系,稳定银行,应该说各国强有力的救市措施,对稳定金融体系发挥了比较不错的作用。金融体系现在来看,有可能会被挽救。但是我们投资者看的是实业,真正的经济和企业未来盈利状况会怎么样,这时候因为从金融方面的动荡到实业的动荡有一个滞后期,实体经济将要受到反映,金融市场要反映,投资者看到实体经济受到影响,他们提前做出反映。体现出重大的波动性,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度过金融危机需要企业和投资者共同参与

主持人:三天之内我们看到通过这样的救市方案,提振市场信心。未来还有什么办法让市场走出低谷?

姜国华:实体经济受的影响越小越好,美国不仅出台拯救金融机构的政策,他们国会也在讨论, 150亿政府消费的计划,希望通过政府支出来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避免从金融方面的危机,衍生成金融的衰退,这些措施如果实施起来,可能会发挥不错的作用。但整体上信心的恢复,不光需要政府还需要企业,需要投资者共同来参与,来恢复大家对市场的信心。

主持人:只有我们看到经济增长希望之后,股市才有可能走出低迷状态。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刚刚过去的交易日,一些股市上比较吸引人的消息,我们看到资源跌幅最深,包括像力拓跌了16%,为什么首先在资源板块上体现出来这样深的跌幅?

姜国华: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如果实体经济衰退了,对能源类资源类的消费产品会减少,这样就影响企业盈利状况,投资者会预计到这样的情况,资源股票下跌比较快。另外一点资源价格在过去这些年上涨幅度比较大,这种幅度很有可能在过程当中引起投资者的过渡反映,我们资源能源产品,以前大幅度上涨,没有想到这么快经济转折点到了,这个负面消息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市场上各种动荡的影响,从而产生下滑也比其他的快。

主持人:在市场如此动荡的时候,您会给投资者什么样的建议?

姜国华:现在是这样,因为预测市场从来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一贯基本看法,现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还是要谨慎,当一个炸弹爆炸以后你再跑就不一定有必要,我们最重要在炸弹爆炸以前要跑出去,现在炸弹已经爆炸,美国金融体系的问题现在基本上已经被揭露出来。这时候现在再跑,不见得是最好的时机,反过来这时候能够稳定住,能够寻找值得投资的对象,也许反而是一个不错的投资策略。比如说巴菲特投资于高盛,都体现了它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作为一个投资者,这时候稳定住还很重要。

主持人:在危机的时候也是机会最多的时候。

姜国华:危机就是危险和机会。

主持人:稍候我们继续和姜教授讨论资本市场以及各国的救市方案。

主持人:虽然我们大家不愿意看到金融危机像实体经济的蔓延,但是现实很残酷,越来越多的行业受到影响,刚才我们看到农业,其实像航空业、矿业、零售业,其实都已经显现出来各方面的影响,而且影响很深入。在这个时候,我们能不能做出这样一个判断,金融危机已经不仅仅是金融危机,已经正在演变成一个全面的经济危机。

姜国华:现在金融危机美国国际市场都在努力把它控制住,我们也看到各种经济指标在下滑,尤其美国生产力在下降,消费能力在下降,而且失业率在上升。美国短期要花一段时间,才能从经济的衰退当中返回来。

主持人:比布什还悲观一点。

姜国华:基本已经承认美国进入经济衰退期,经济衰退和危机不一样,危机是长时间大的经济衰退,影响会更大。到底现在金融危机会不会最终演变成经济危机,主要看各国政府下一步采取什么手段挽救经济。

主持人:我很想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它已经进入了经济危机,在三十年代大萧条的时候,以什么样的指标告诉大家经济危机已经开始了。

姜国华:一般来说任何指标没有分界线,过了分界线就是经济危机了。但是从我们感觉上,我们作为消费者作为普通的民众,感觉不到希望了,我觉得这是危机很重要的指标。另一方面,不是生活水平降低了,而是生活水平恶化了。随之导致发生社会动荡,这体现在1933年之间美国经济危机,这有显著的特点。从现在来看,我们看这次危机也是这个样子。

联手作战是应对危机必然选择

主持人:如果我们跟三十年代大萧条做一个比较,现在跟那会儿情况发生很大的改变。我们有没有办法组织经济危机的发生?

姜国华:应该有办法,现在和33年很不一样,因为在美国和欧洲国家,政府救市的力量没有现在这么快。这一次美国政府和欧洲政府反映不一样,政府直接介入,甚至去国有部分金融企业,这些都是很好的措施,组织经济衰退演变成经济危机,这很重要。再一个现在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至于像那个时代,生活水平降低就恶化了,从各个国家来看,不会引起特别大的社会动荡,不会出现危机。

主持人:各国处理危机时候的选择,跟29年大萧条的时候有很大不同,那时候各国之间各自为战,各国处理各自问题,现在我们看到各国在联手,全世界都在联手,大家已经意识到,如果一个国家出现问题没解决,可能让其他国家解决,联手作战是应对危机必然选择,可能会避免更大危机的产生。我现在看到很多跨国企业他们在中国加大拓展市场力度,很大跨国企业把中国作为避风港,看能不能帮助他们减少损失,中国有没有可能承担这样的作用?

姜国华:有可能,我们这次次贷危机(聚焦美国金融漩涡),对中国金融机构影响比较小,我们不会发生像国际上其他大银行发生的问题,另外一方面我们市场很大,我们内部需求可以刺激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我们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有利于外资企业的发展,给他们提供一个利润增长的来源,这时候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他们渡过比较难的一个时间段。

主持人:虽然说对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机会,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目前的出口企业,也在面临巨大压力,从昨天开幕第104届秋季广交会上能够显现出来,通过外贸窗口我们来观察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会儿再继续我们的节目。

应对金融危机应建立全球“防火”条例

主持人:我们来讨论各国救市行动,刚才这一组新闻里面,我们注意到一组消息,***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个改革关键是解决什么问题?

姜国华:监管这个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要监管,现在这个资本市场一样,资本市场国际化,资本市场金融公司这个群体都在国际化,这时候需要一个国际机构监管这个问题,如果体系出了问题,原来可以认为政府解决,现在美国问题到全球,现在没有监管机构,像证监会这样的机构。包括欧洲的国家,体制的解决方案有这样的想法,基本上想建这样一个机构来监管全球的金融体系。

主持人:我们这次各国救市方案随着大家联手行动,步调一致,明显感觉到还是缺少金融协调机制来指导?

姜国华:现在是各个国家合作协调,而不是有中央机构来指导这个行动。现在下一步鉴于我们金融体系的国际化,互相影响这么大,需要这样一个机构监管市场。我们在农村建房,一个房子一个房子隔开,防火问题是个人行为,政府不需要出防火条例。现在城市楼房很多家挨在一起,以前各个国家金融体系,相互之间影响比较小,各个国家自己在监管。现在金融体系之间已经完全纠缠在一起,现在就需要全球的防火条例。

主持人:能不能说说你的思考,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成立全球金融协调机制?

姜国华:这个问题不是很好回答,这涉及到主权国家他们的想法和利益。我们前面有国际IMI有世界银行,这种国际机构监管机构有权利可循,到底怎么建起来是一个博弈国家。目前国际经济政治情况,现在是否已经具备成立机制的前提?

姜国华:这次危机应该是一个前提,各个国家现在都意识到,别人家发生的事情到我们家了,别人的金融体系发生问题影响到我们了,这时候我们要共同监管这个问题。

主持人:美国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10月13号在美国国会通过,通过之后,直到现在关于救市计划的争议没有结束,甚至批评越来越厉害,您对这个救市是认可多一些还是担心多一些?

姜国华:我首先认可多一些,我们住在一个楼里,有一家失火,我们先把火灭掉。如果不把火控制掉,就蔓延起来,造成损失会更大。现在我们担心金融体系垮掉,担心造成经济危机,所以这种救市计划能够起到不错的作用。

主持人:您觉得处理金融危机跟救火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您觉得公平吗?引起火灾是少数几家,让全体居民承受损失。

姜国华:这没有办法,这是经济学上道德风险的问题。 (本文来源:网易财经 )

专访丁磊:金融危机影响主要是虚拟经济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 2008年10月27日 02:35 作者: 赵奕

《第一财经日报》:你在上任之后预测2007、2008年会有所调整,你当时是怎么形成这个判断的?

丁磊: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对走势有这样的感觉和预测,应该说也是比较合理的。因为你在这个行业当中,对自己的企业应该是最能感知的。

《第一财经日报》: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包括欧洲在内的汽车消费市场,你如何看待这一危机未来对中国市场产生的影响?

丁磊:现在国际金融危机还主要是虚拟经济,反映在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没有真正地显现出来。整个世界经济增速是放缓的,中国的经济也是这样的,20日早上第三季度的统计数据出来了,我们整个经济增速还是趋缓的,但是数据比较良好。

《第一财经日报》:外部市场的变化,对包括上汽通用在内的汽车企业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丁磊:说到我们外部市场和我们内部,包括行业的发展变化,这些是综合在一起,比如我们上海通用明年有一个阶段性的转变,这个转变实际上对上海通用来说是进一步充实管理和战略上的升华,这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因为如果一个行业高速发展的话,大家考虑的可能是比较急功近利的事情。正是因为目前行业有一个发展放缓,大家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可以考虑怎么样在行业里面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第一财经日报》:你认为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这次“寒冬”有多久?

丁磊:从汽车行业来说,人们对汽车产品的需求潜力也是非常巨大的,这些潜力远远还没有发挥出来。现在我们知道,中国的乘用车占有率只有千分之二十左右。像一般中等的发达国家,像俄罗斯已经超过了千分之一百。大量的城市人口的出现,对交通工具的依赖性和需求的增长也非常的强劲。所以说从这个趋势来看,今年车市虽然有些放缓,我觉得不出一两年又是一个高速的增长。整个城市化的趋势推动了需求的快速增长。上涨的空间远远还没有到极限。

《第一财经日报》:我们看到在国外市场上,很多企业通过兼并整合的方式来渡过难关,这是否意味着国内也会在未来几年有大量的兼并和洗牌发生?

丁磊:会不会重新洗牌和重组,这取决于两点。一个是竞争,需求和供给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产生强大的竞争。竞争的情况下,有一些企业不能生存的话,那它就要重新整合了。第二个推动重组的因素就是法规和环保的压力。比如欧洲现在提出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这两种关系会推动整个行业重组,但是什么时候到来,这就要看这两个力的作用了。

《第一财经日报》:你认为这一次的汽车调整期将于什么时候结束?

丁磊:今年大家预测乘用车也要到 580万辆左右,增长7%~10%。咱们整个车辆的保有量这么大,所以大起大落是一个短暂的现象。另外中国的经济增长,城市化的进程,会支持这个行业的增长。我们相信上海通用的规模效应、成本优势可以在今后的竞争当中胜出。我不能保证所有在建的产能都发挥作用,但是我们上海通用的产能一定要发挥作用。

如果二战期间,「大庆油田」被日本人勘察到,历史会改写?

1.就算天照大神显灵,在918前后把后世大庆油田全套资料甩在关东军诸参谋桌子上,日本当时一没那么多石油产业工人,二没有那么多钻探器材,三没有那么多时间,四没有那么多钱……结果依然是挖不出来。

2.就算天照大神二次显灵,日本开挂挖出来石油,由于是重油,高石蜡,酸性油,以当时全世界范围内的炼油技术也没法将大庆的石油实用化。

3.就算天照大神三次显灵,让日本有了远超于时代的钻探,炼油能力,把大庆油田实用化了。29年到32年是世界范围内的大萧条,全世界都在通缩,当时日本物价下跌了35%,国际油价每桶价格就没上过1美元。是的,实用化了,也是亏本,远不如从美国进口。而美国对日贸易禁运得等到10年以后……更何况到了武汉会战的时候日本政府的财政实际上就已经破产。

讲道理,天照大神连续三次显灵,这分明已经十分违反基本法了,都解决不了日本的石油和经济问题,可见大庆石油这个事情还是要考虑一下历史进程。

洛克菲勒:不要为了一时的胜负 押上所有筹码

洛克菲勒:不要为了一时的胜负 押上所有筹码

 关于洛克菲勒,你知道多少呢?对其经典话语又知道多少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1 初涉石油贸易

 19世纪60年代初,我们组建了一个公司,炼制和出售石油,开始步入石油业。原油净化工艺简单、易操作,开始时利润非常高,自然各行各业的人都趋之若鹜,肉商、面包师、烛台制造商等纷纷炼油。不久,投入市场的成品油便供过于求。于是,油价不断下跌,当时石油行业被看做是最危险的行业。

 我的老友托马斯 ? W ? 阿米特吉,他告诫我,石油供应可能会随时枯竭,需求会下降,他觉得扩建工厂和扩张经营是一个愚蠢至极的决定。许多人都预言我的公司将一败涂地,以破产告终。

 没有人会想到公司会不断发展,取得成功。正如我一直说的,获取资金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保守的投资者对这一冒险行业不太感兴趣,尽管资产丰厚的人偶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我提供支持,但他们仍然不敢涉足这一行业。

 当时正值经济大萧条,我们努力与邻居和朋友磋商,推销石油产品,试图让公司进入正常运行的轨道。我们要拓展市场,提高生产工艺,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独立完成这些任务,最后经过分析,只能靠增加资金投入,吸收优秀的人才以及先进的经验,形成规模,才能解决问题。

 我们开始购买最大型、最好的炼油厂,对其进行集中管理,保证公司更加经济高效地运营。公司迅速发展,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不久,公司在生产工艺、运输条件、金融状况、市场拓展等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新兴行业,公司的成功时常受到质疑。我们不得不经常清算存货,以维持运营,但我对公司充满信心。

 2 我的商业准则

 我事业刚起步的那段日子里,人们做事情的方式可能与现在没什么不同。有的人对做出的愚蠢决定、不专业的商业计划会自我辩护,觉得这是难免的。说这种话的人,通常还会低价出售商品,扰乱行业里的其他人的商业计划。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们从来不清楚自己的状况,不知道自己生意的盈亏。

 在生意不景气时,人们总是不愿意面对现实,研究自己的财务状况。毫无疑问,我的商业理念是保守的,这两种情况对我而言都是自欺欺人。坦然的接受自己的现实状况,面对事实,不要逃避。

 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求管理者要清楚、准确地记录每项收支。我们知道自己赚了多少钱,哪里赚了,哪里赔了。

 我一直强调坦诚面对自己的实际情况的必要性:很多人以为不去想这些现实情况,就可以逃避过去,但这都是无法避免的,越早意识到现实情况,就会处理得越好。

 3 把生意做到全世界

 企业经营者要摆脱传统消极被动的守业观念,要主动到市场中捕捉发展机会。我的石油公司最初是俄亥俄州的一个合伙企业,之后发展成集团公司。对于一家本地炼油公司来说,已经发展得算不错了。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当地市场的话,我们早就破产了。把市场拓展到世界各地。

 沿海城市在发展海外市场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很快便发现在这些地方建造工厂,能够把石油更加便利和经济地运输到海外。于是我们在布鲁克林、巴约纳、费城?建立了炼油厂,并在各州成立了公司。

 不久,我们又发现,随着业务发展,原来采用的油桶运输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了,包装的成本经常比石油的价格还高,我们转而寻求其他的运输方式,采用了输油管道系统。

 企业要想稳步发展,就必须采取这些措施。只有通过设施的不断完善,资本的不断积累,才能实现大规模经营,获得财富。

 管道系统的完善需要几百万美元的资金。如果没有这些管道,成本将会增加,所有油井的价值都将大打折扣,国内外的市场都将难以维持。

 我觉得后来我们取得成功应归功于始终如一的经营策略,提供优质价廉的产品,扩大客户群,斥巨资买最先进的.设备,广纳贤士,弃用旧机器,悉心考虑新的厂址,我们不仅开发主要产品的市场,也寻找有市场潜力的副产品市场,把它们推向世界各地。

 4 去创新,但不要拘泥于形式

 竞争促使企业去思考,谁想的最好或者谁最有创造力。创造力不只是想象性的沉思,它需要行动。

 创新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们很难预料会有什么样的创新,或是某个创新会在什么时间出现。创新往往是一个意外的发现或是市场需求的外来变化。

 我做生意的一个座右铭是,「要保持谨慎」,不要产品一有任何改进就立刻推向市场,可以将它们的一部分暂时保留,等待时机。简单地说,就是让你的对手先亮出底牌,当他认为自己已经占了上风的时候,你挑选出最好的一张牌?充满革新精神、设计得近乎完美足以使对手退缩的产品。

 从公司管理角度来说,更多的是通过建立一种制度、一种理念或者文化,来增大创新的概率和提高创新带来的价值。

 对公司来说,对某种产品的定型、某项服务的规范,也被很多精明的企业家视为创新,因为它们同样开辟了新的市场领域,具有相当大的价值。创新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被有效地转化到价值链中并为公司带来价值。公司追求创新的本质,在于能通过创新使公司避开竞争,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5 投资熟悉领域,是获得经济保证的准则

 进入铁矿石这一行业是违背我自身意愿的一次经历,我没有经过深思熟虑随便做出了决定。当时,我投资了许多不同的行业,采矿场、钢铁厂、造纸厂、铁钉厂以及其他的一些行业,很多我已经记不清了。

 草率的决定,让我在铁矿石业的投资频频失败。经过研究后,我们的政策是不要让投资的公司走向破产的那一步,申请破产管理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会使企业遭受损失。

 在1893年和1894年,我们谨慎的处理这些破败企业的各项事务,其中很多得以继续经营。有时候购买其他人的股份,有时候出售自己的股份,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逃脱了破产的命运。

 记得我在事业最初曾为公司的脆弱、每周破产的公司数目震惊,当时我就告诉自己要开展综合的经营。

 我总喜欢把资金化整为零,在拥有公司的同时,向不同方面投资。我为什么要选择综合经营:首先,我过去一贫如洗,为了不再重蹈覆辙,自然产生了这种稳妥的倾向。其次,新的商业与我们已经从事的产业有共性的一面,我并不觉得这是。如果我们跻身于飞艇、家具、汽车行业,无疑是欠考虑、轻率疏忽的。这些对于我是完全不同的领域,其结果会是自掘坟墓。

 也绝不能在一个狭窄的领域投下全部财产。世界经济在不断变化,即使是最有希望的有时也会以惨败告终。飞奔扑入一个新的赚钱领域,让大鳄们吞噬一空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遭遇处理棘手的问题,让我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多年以后,我觉得即使遭遇挫折也没关系,只要谨慎、耐心地不断努力,看似已经走投无路,也能绝处逢生。

 在商业经营中,获得成功最基本的要素便是遵循已建立的高级商业法则:

 第一,诚信经营。这是伟大的商业领袖早就告诉我们的,说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很不容易。

 第二,确定明确的方向。不要满足暂时的眼前优势,不要妄想一夜成功。只是抱着赚钱的念头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第三,在投入一个行业之前,要多了解。很多人赌上全部身家,投身一个行业,对前景研究甚少,没做一点研究,这一点让人十分诧异。

 第四,你还要认真研究你的资金需求,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做生意,风险不可避免。

 6 别让商业冲动牵制你

 毋庸置疑,收购一家公司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但在历经艰辛后,现在我懂得要万分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收购,就像人在经过雷区时要小心翼翼一样,否则你就会遭遇失败。

 很多人,本来经营的很好,但却眼睁睁看企业一步步衰退,感情用事解雇员工,和供货商争执,在新领域投资失败,放弃客户,这很有可能是因为自负和贪婪,失去了理性。

 不止一次,我想到多年前,当我被银行经理拒绝后,我走出他的办公室,很愤怒很沮丧,觉得经理是针对我。但当我冷静下来,认识到我被拒绝是我对问题评估不正确,我确实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愚蠢。

 将情绪排除于商业决策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抵制冲动。要快速的行动但不要采取危险的解决方式。做决策的时候,先问问自己,这有商业价值吗?我这么做是不是为了情感上的满足?

 任何评估都应该建立在冷静、非情绪化的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要仔细、实际地研究那家公司的情况,以及与公司目前运营是否匹配。

 通过经验的积累,你就会知道商场会不断发生重大的事,它们有的会让你情绪高昂有的会让你失落,但你要做的是把情绪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不要让它影响你。

;

当前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主要是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对我国外汇储备缩水的影响,进而影响国内部分金融机构的业绩。如果我国持有的一些美国公司的债券并且该美国公司面临倒闭,不言而喻,这部分借款面临无法收回的风险,毕竟有一些债券是无抵押债券,因此,相关部门就该相应地计提相关损失。

我国历年持有国外债券的比率不足国际投资总头寸资产的10%。如果把贷款也考虑其中,这一利率为13.5%(2007年),17.9%(2006年),15.4%(2005年),16.2%(2004年)。国际头寸资产中主要还是以外汇为主。分别占头寸总资产比重为66.8%(2007年),64.9%(2006年),67%(2005年),65.6%(2004年)。国际投资的资产负债率分别是35.6%(2007年),38.6%(2006年),39.6%(2005年),40.7%(2004年)。综合以上数据,说明我国对带外汇储备的管理一直保持着谨慎和稳健的投资态度,始终贯彻执行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因此,我们认为美国信贷危机的爆发,即使有国美大投行的倒闭对我国外汇储备影响是相对有限的。但是如果考虑到美元因素的话,我国外汇储备受到美元等贬值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毕竟我国外汇绝大多数是外汇形式存在。

同时,国内一部分银行也持有的美国此类公司债务。因此,目前我们需要了解国内外汇储备中的债券所占比率以及外管局所持有的债务类别等情况以及国内部分银行所持有的美国乃至欧洲国家的债券数额和债券的属性。

另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国外投行的倒闭清算时,毕竟会将其全球投资组合中的资产头寸进行结算,如果我国的金融资产是其投资组合的一部分,那么这部分金融资产的抛售势必又加剧了国内资本市场的紧张局势,最近港股市场的大跌就应该于此有很大的关系。值得庆幸的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相信受此影响不会很大,多为心理上的冲击而已。

目前65家QFII实际规模为106.7亿美元,如果未来雷曼正式破产清算,则对于其所持股票的处理将会对部分个股产生冲击。

如果考虑到QFII所重仓的股票多为优质股票,如果公司基本面未发生变化且遭到QFII大量抛售的话,相信对投资者来说是不错的介入时机,上周中国中铁的走势就说明部分资金本着“人弃我取”投资策略入住中国中铁H股和A股。

●间接影响:

主要是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美国次债危机演变成美国的经济危机,而且号称“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对美国这样一个国家经济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同时,欧元区经济体经济同样会受到严重冲击。而我国虽然金融市场并未全面开放,但我国的经济目前对外依存度高达60%,而国内出口最大的就是欧元区和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如果对外出口国家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其国际需求的大幅下降势必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而国内月度出口数据正说明此趋势。然而,我国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出口拉动国内投资,从而推动国内GDP高速增长,如果出口出现了问题,那么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必定会受到影响,国内经济毫无疑问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表面上看,我国GDP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因为我国内需还尚未充分激活,未来通过扩大国内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的潜力还很大。但是目前看这一经济发展趋势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原因一:我国产业结构决定我国目前仍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处于给西方发达国家“打工”这么一个状态。目前看我国“打工”这块收入-即未来出口这块收入受到冲击显而易见。同时,有数据表明,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弹性比较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小幅增长就会拉动我国经济较大幅度增长;反之,西方国家经济小幅回落势必对目前国内经济有较大负面影响。而美国和欧元区是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一旦西方发达经济体出现衰退,可想而知对中国出口会造成比较大的打击。

原因二:刺激国内内需以拉动我国GDP增长时机未到。目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比较低,没有到达随意享受生活的条件,尤其在高通胀时期的经济敏感时期,盲目刺激国内内需更是不明智的;

原因三:国内产业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是需要时间的;

原因四:国内有些行业目前可能面临生产过剩的尴尬局面。即使前期国内货币政策出现松动,也只是缓解部分企业的“燃眉之急”的局面,但未来短期内大幅向市场或者实体经济注入资金的货币政策可能不会出台。

综合以上,我们判断,我国经济会在此次美国经济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增速减缓甚至负增长时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如果考虑到国内目前房地产行业低迷现状,相信我国经济回落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08年以来至今,国家上半年对控制国内通货膨胀局面制定众多政策,但似乎对房地产行业并未给予重点“关注”。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一,政府“期盼”已久的房地产价格终于有所回落,属于良性回调并尚在可控范围内;二,从上半年出台的几个针对房市的政策,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暧昧”态度,一方面不希望房价大跌,一方面又“不太好意思”出面抑制房价的下跌的政策,只能从给老百姓减负,如提高个税起征点;停征个体的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等。可以看出政府开始给中国老百姓减负,也就是设法变向地提高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这一重要环节上。当然,这对稳定我国楼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起到激活我国房地产行业刚性需求,有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从而稳定中国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的稳定。 1.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

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大势所趋,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是必然趋势。据亚洲开发银行16日发布的年度报告《2008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从2007年的11.9%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9.5%。主要原如下,

①由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出口增长减速远超出预期;

②通货膨胀率升高的趋势将使政府采取更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企业倒闭潮出现,工业利润增长大幅放缓;

③信贷紧缩下房地产市场降温,可能出现比2008年更为严重的危机;

④宏观调控下,房地产、钢材、水泥、铝合金和汽车产业投资增速回落;

⑤每年1000万个新就业岗位完成很困难。农民工回农村种地回潮,农村隐性失业大量增加;

⑥由于明年油价和电价可能会进一步上调带来PPI继续上升的传导因素,2008年中国全年CPI涨幅预测值从先前的5.5%上调至7%。2009年预测值从2008年4月的5%上调到5.5%;

⑦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下降,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等于“画饼充饥”。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大、股市的负财富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等原因使居民的消费欲望受到抑制。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目前,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央行的货币政策“左右为难”。在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率放缓是必然的,但在连续10年的高速增长下的“急刹车”会是一大批企业倒闭和就业的困难,影响社会稳定和谐。但放松货币政策又使已经比较严重的PPI和CPI更加泛滥成灾。15日宣布的“两率”下调市场并不领情就是证明。同样,人民币对美元是继续升值或是贬值也是“两难”选择。

经营效益增长出现困难

主要原因:

①在经济下滑状态下,银行的业务拓展空间变窄;

②在居民收入不稳定性加大和货币紧缩政策下,存款大量增加与贷款增量减少的矛盾突出,加上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

③经济下滑带来的行业、企业破产倒闭,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很大(比如房地产贷款下面专门分析);

④资产泡沫破裂后,银行的抵押物大量缩水,贷款的抵押率超过“警戒线”,第二还款来源丧失。如房地产抵押、土地抵押、股票质押的贷款最为明显;

⑤持有美国次级债或对美国破产公司的贷款造成的损失。如中国银行集团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562万美元;工商银行对雷曼公司贷款5000万美元;招商银行对雷曼贷款8000万美元;

⑥中国商业银行在2008年在海外的收购及投资因危机加重,过去的“抄底”行为变成了现在的“垫背”结果。按照高盛的预测,2009年香港H股中资银行的获利大约下降4%-8%;规模较小的股份制A股银行获利下降幅度更达到8%-13%。

各国央行任何救市行为都会“失灵”。

就在最近两天,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各显神通,为金融体系注入超过3000亿美元的流动性。美联储过去两天连续通过回购协议向市场注资1200亿美元,这是“911”以来最大规模的注资行动。在美国之后,欧元区、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瑞士等多个央行也连续采取注资措施。在亚洲,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先后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是贷款利率,印尼则宣布下调隔夜回购利率。

但各国央行的努力没有马上收到成效,道指、标普500指数、纳指、欧洲股市、伦敦股市全线下跌沪深A股金融股抛压沉重,沪指的十年成本线也岌岌可危。在投资者的信心跌到“冰点”之后,任何的救市措施都会在沉重的抛压之下,变成“昙花一现”的“绿色风景”。但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天的印花税单边征收就是较好的救市行为。在投资者信心丧失后,最好是彻底取消印花税。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趋势中,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真正“冬天”和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将在2008年末与2009上半年开始显现。未来房产业的成交量持续下滑、购房者信心减弱和持币观望、空房率持续增加与毛利率下降,将导致开发商遭遇现金流的困扰,银行业中的房地产不良贷款风险将大为提高。

根据高盛从银行向65家房产商贷放记录分析来看,从去年10月楼市调整以来,开发商现金流不足现象,就已逐渐暴露出来;但开发商仍以较高的利率,从国内外的私人投资者吸引了资金。为了筹集现金,国内大牌明星房地产开发商万科、恒大等都在竞相降价销售,明显看出珠三角城市的房价已陷入下降趋势,尤其是同比下降较多的三个城市是深圳、广州与惠州。中国政府机构在16日表示,8月追踪70个城市的房价指数首度较前月下滑,上海地区下跌了0.2%。目前,中国各地房价下跌现象越来越普遍,房地产投资进一步萎缩。

此外,曾踊跃投资上海房地产的摩根士丹利,如今却要抛售部份最顶尖的豪宅,最近大摩旗下的房地产基金将两栋上海豪宅标售,包括新天地超过100间的商务住宅。此外,大摩原本有兴趣买下上海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楼层,而后也作罢。结合美国的“经济危机”来看,大摩标售中国房地产有可能是为潜在的流动性危机做准备,它可能也预示着部分外资开始准备撤出中国房地产市场,这将对本在严冬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先是开发商面临偿付能力危机,其后是实力不济的房地产开发商倒闭,进而殃及国内银行。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钢市的影响

就以刚刚发生的金融事件来说,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和瑞士央行16日共向金融系统注入超过1800亿美元的资金,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然而缓解毕竟只是缓解,危机已经发生,其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却正在扩大化。以房地产为首的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生产和需求的下滑,对钢材需求将会出现极大的萎缩。

统计显示,作为全球第一大钢材生产国和钢材出口国,2006年中国的钢材出口量达到了4300万吨,2007年达到了6264万吨,而2008年1-8月份,钢材出口4184万吨,同比减少325万吨,下降7.2%。一旦钢材出口受到世界钢材需求极具萎缩影响,必将会把中国国内钢材产能“供过于求”的程度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届时国内钢材行业将会面临一个长期的下滑局面。

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钢材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打击出口,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也越来越全球化。世界经济的衰退,也必将极大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今年上半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政府的政策是收紧货币流动性。而在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大的的时候,政府又开始逐渐放宽货币政策。

几乎是在美国三大投资银行一个被收购,一个宣告破产,另一个则出现破产告急,引起美国政府800亿美元的注资同时,国内央行的“加息行动”终于因势而变。9月15日, 央行宣布,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9月25日起,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与以往一样,政府政策的调整只是因应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此前的加息行动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此次降息将是为了防止经济出现衰退。短短半年的时间,政策变化的如此明显,可见中央已经预感到此次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巨大影响。

所以笔者断言,既然此次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巨大,而中央需要通过数次上调两率才能一直经济过热的发生,那么也必将需要数次下调,才能度过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

对于中国国内钢材的生产、销售和需求来说,“两率”的下调无疑是一件利好。但由于下游房产、家电、机械制造等等钢材需求行业的萎靡,“两率”的下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众所周知,近期全国各地的房地产价格都出现了明显的下跌,而下跌通道一旦形成,想要在短时间内恢复市场信心,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国内无论是开发商、炒房客,还是购房百姓,都会对房产投资再三审慎。那些整天嚷嚷着救市的开发商和炒房客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套”,继续追加投资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很有可能造成中国房地产业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低迷。

除了房地产行业以外,中国的出口型经济也会受到相当严重的影响。今年中央提出要把中国的“出口拉动型”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型”经济,但毕竟目前中国是“出口拉动型”经济。可以预见到,如果目前国际正在发生的经济危机真的演变成1923年的“大萧条”,那些以出口为主中国企业必将受到沉重打击。

我们都知道,钢材的需求涉及到各行各业,几个主要行业的萎缩对钢材需求的影响之大可想而之。所以笔者认为,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中国钢铁业将会面临一到两年的萧条时期。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航运业的影响

航运业整体为周期性行业,近些年航运市场高点使得船东增加了大量的船舶订单,即使不考虑需求下降,都足以让航运业进入下行周期,而基于中金宏观组对中国和全球经济未来更加看淡,我们认为航运市场的盛宴已经过去,08年将为周期的顶点。干散货市场:由于订单量巨大,将面临3-4年的下行周期,目前预计09-10年平均BDI为5000和3000点。油轮市场:未来三年的下行周期只在2010年可能会有所反弹,成品油轮运价下行幅度将略好于原油轮。集运市场:在09年将继续低迷,2010年是否能够走出低谷尚取决于欧美经济走势。给予航运股整体“跑输大盘”评级,未来建议“回避强周期,区间交易弱周期”,四季度季节性旺季带来股价反弹将是出货机会。我们将中国远洋、长航油运、中海发展和中海集运盈利预测不同程度下调,同时将中海发展和中远航运评级从“推荐”下调至“审慎推荐”,中国远洋和长航油运评级分别从“推荐”和“审慎推荐”下调至“中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