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价格下跌的思考论文-原油价格下降对我国原油市场的影响

tamoadmin 2024-08-30

1.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2.急求一片毕业论文以“经营者薪酬结构问题研究”为题目越全面越好

3.2008年 大事论文

4.论文,怎样看待竞争与合作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原油价格下跌的思考论文-原油价格下降对我国原油市场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课是以国内外主流形势、重大政策为基本内容的高校必修课,是高校学生思政 教育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篇1

分析世界新能源形势与政策

2011年,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 热点 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尽管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了步伐。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

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

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气田的产量也会下滑,除了要在传统的产能地区西西伯利亚发掘新产量,还需要开发基础设施落后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甚至北极地区。俄罗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投入,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俄罗斯石油生产高峰时期,每天可达到1050万桶,但到2035年,日产量会下滑到0万桶。其他一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但出于各种考虑限制开。例如,美国在阿拉斯加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就地储备石油,长期限制开。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尽管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2010年,石油消费再次转降为升。可见,石油供应的宽松是暂时的,供应紧张才是常态。

全面提速——

能源结构走向多元化

在当前国际金融风暴肆虐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外部需求大幅下降。这直接催生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上的新变化。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电首当其冲。2008年11月21日,中国第9座核电站——福建福清核电站一期工程开工;12月16日,总投资近700亿元的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动工建设;12月26日,总投资260亿元的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项目开工。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核电规划正在中国渐次展开。据了解,我国2020年前将在核电方面投下4000亿元左右的资金。

其次,2008年12月15日,总投资近400亿元的“宁东大型煤电化基地”正式启动,意味着煤炭整合的“前奏”响起。

第三,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等地正在规划建设几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目前,甘肃酒泉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中国围绕油气领域的对外合作进展不断加快:中国到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开通;中俄之间也确定将修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

据透露,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已得到国家核准,不日将全面实施。这一总投资达930亿元的庞大工程,将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是中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大型管道工程,仅钢材就要400万吨,如考虑到沿线城市内管线改造与建设,共能拉动投资3000亿元。同时,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成都千万吨级炼油厂不日也将开工建设。

张国宝表示,这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实际举措,也说明中国的能源战略正在一步步实现。我们要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能源企业的整合重组,建设现代、高效、稳定的能源工业体系。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表示,当前形势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创造了一个好时机,将来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应该走多元化的道路。

节能降耗——

开源节流是治本之举

1月13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37.59美元。有人担心,低油价可能致使对新能源的投资放缓。

能源专家指出,不可再生能源的属性决定廉价时代将一去不返,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专家表示,对于中国这个耗能大国和人均小国来说,开源不节流,多元化的能源战略从长远来看也只是治标之举。能源危机、气候危机,21世纪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世界社会和经济的两大,让世界各国幡然醒悟,解决能源问题和气候问题,治本之策还在于节能降耗。

据估计,中国节能的潜力有60%在工业部门。中国石油利用的经济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用油设备的效率也低于国外,节油潜力很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在能源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了解,2009年,国家将继续对传统煤电项目实施“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机组1300万千瓦。相关数据显示,到2008年10月,小火电机组累计关停3210万千瓦,已实现“十一五”规划近2/3的目标。

深刻把握国际能源格局变化新形势

能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目前国际能源格局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现有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区域变化。从消费上看,能源消费重心正在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亚太地区转移,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迅速。从生产上看,能源生产日益多元化,虽然欧佩克仍掌握着全球石油供给的主动权,但北海、非洲和墨西哥湾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也在加速进行中。即便如此,事实和研究结果仍表明国际石油生产的峰值时刻即将来临。

另一方面,新能源开发已展露黎明前的曙光,能源供给结构即将进入下一个能源替代的发展周期。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油砂、重油、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前一个变化来源于国际范围内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转移,而后一个变化则来源于现有主导能源供给保障程度的下降和环境保护的压力。

这样一种能源格局的变化导致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对能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也加快了能源领域的技术开发步伐。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新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能源需求进入高增长时期,而中国的能源供给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不但从总量上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BP公司的能源统计数据,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1.1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较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15.4和20.1个百分点。由于国内优质能源石油、天然气的供给保障能力低,目前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已经接近50%。同时,能源消费(主要是煤炭)是导致中国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空气中约70%的二氧化碳排放、90%的二氧化硫排放和67%的氮氧化物排放来自于燃煤。几乎所有的烟尘排放也来源于此,占到总悬浮颗粒无污染(TSP)的一半以上。

这种相对落后的能源消费结构、高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能源消费的高污染,不但导致我国资产价值体系溃损,生产和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遇到更大的压力,长期来看,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会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千方百计解决国家能源安全这一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在国际能源市场和国家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中,能源企业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能源企业能不能把握住这一格局变化的历史性机遇,不但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且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的影响。以BP、埃克森、壳牌等为代表的国际大石油公司凭借着、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但在过去的近百年中主导着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而且近年来加快了进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步伐。

中国能源企业是国际市场的后来者,在获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与上述大公司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再将企业投入新能源的开发有可能会更加力不从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格局的变化对于中国能源企业而言不仅仅是风险,更潜伏着巨大机遇。庞大的国内需求为企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空间,新能源的开发缩小了国内能源企业与国际大公司的差距,因为这一领域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水平差距相对较小,为我国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转被动为主动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被动应对只能意味着放弃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跨国能源公司的附庸甚至被淘汰出局,国家的能源安全无从谈起,经济命脉也将落入他人之手。反过来,主动应对则意味着在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的机遇,将企业的竞争力建立在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上,这样的竞争力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历史 经验 已经证明,能否主动、敏锐而准确地判断形势,进而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是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正是对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的积极回应。这一战略决策提高了企业关注世界能源发展趋势,顺应全球石油石化行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能力,有助于企业实现从传统石油公司向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能源公司转变,有助于为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战略的巨大意义更具体地体现为:

首先,有利于提高中国石油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包含传统能源的支撑,能源供给结构变化,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供应能力的价值链开发,能源开发利用全球化和经营管理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这一战略以技术进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链的构造为手段,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有助于中国石油集团克服劣势,全方位地参与国际竞争。

其次,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提升。能源是企业最基本的投入品,一个清洁、高效、低成本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助于中国企业降低提供物品和劳务的成本,这在竞争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企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石油集团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最后,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体现在有足够的能源可以利用,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利于中国石油集团更好地参与传统能源和市场的竞争,也有利于新能源与可再生的开发,提高能源长期供给结构的弹性。同时,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有助于降低由于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近年来,国际能源局势起伏跌宕,变化剧烈。油价飙升严重冲击能源消费国经济,也使能源输 出国 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消费国节能与海外拓展同时推进,生产国频打“能源牌”争取政治经济利益最大化,国际能源合作日趋活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煤炭、石油等能源价格大幅跳水,新能源发展在逆境中被提升到战略层面,作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引擎。综合分析,目前国际能源局势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认真审视我国能源发展格局,完善相关 措施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把握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近年来能源需求的过快增长,造成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和巨大的环境压力。

30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10.3%,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6%,2008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6亿吨标准煤,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倍多。尽管我国能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优质能源少、人均占有量低,能源供应偏紧、约束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今后一段时期,能源消费强度将保持较高水平,油气需求增长又快于煤炭,国内开量受到自然条件限制难以较快增加。我国石油储比仅为11.1,远低于世界40.5的平均水平,能源尤其是油气供求矛盾将进一步显现。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我国能源发展模式亟待转变。

2.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能源安全问题凸显。

我国石油不足,原油产量不能满足需求,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增大,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攀升,2008年累计进口石油2.18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1.3%。预计到2020年前后将超过日本,成为亚太地区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意味着能源安全形势的脆弱性增加。世界石油争夺日益激烈,我国对海上石油运输通道控制能力薄弱,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及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凸显了我国石油进口安全的脆弱性。战略石油储备刚刚起步,应对突发或危急时刻的保障能力需要加强。

3.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能源需求持续低迷。

从一开始,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就逐渐显现并日益加重,外部需求萎缩,工业增速减缓,企业经营困难,投资增速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8.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增幅下降4.8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原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增幅分别下降4.9个、1.2个、9.8个和8.5个百分点。预示国民经济景气程度的先行性指标——全国发电量从去年10月份开始出现负增长,今年1—2月累计增幅同比仍为-3.7%;1—2月全社会用电量增幅同比为-5.2%,能源需求持续低迷。今年以来原油、成品油产量和原油加工量均比调减或比去年同期下降,炼厂调低负荷、减产运行,成品油需求疲软,库存涨至历史高位。

4.当前发达国家正在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而向内挖潜,世界范围内一场新经济变革已悄然来临。

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尚需时日,发达国家纷纷反身内省,为寻找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迎接下一轮经济上行周期的到来积极准备。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美国提出7000亿美元的巨额经济刺激,把新能源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产业,提出在未来三年内可再生能源产量增加1倍;2012年在发电总量中占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增至25%;未来10年将投资1500亿美元建立清洁能源研发基金,用于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和其他清洁可替代能源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动用40亿美元资金,支持汽车制造商重组、改造和技术进步,生产更节能高效的混合动力车;投资45亿美元 对联 邦建筑进行改造,10年内将现有建筑的能效提高25%。

提出,谁掌握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谁将主导21世纪;谁在新能源领域拔得头筹,谁将成为后石油经济时代的佼佼者。除美国外,其他发达国家也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拉动经济、扩大就业、抢占未来制高点和防止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欧盟推行可再生能源,将新增投资300亿欧元,创造35万个就业机会。

法国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23%,相当于每年节省2000万吨石油。德国在2020年前使可再生能源领域就业规模超过汽车产业的就业规模。英国在2020年前提供1000亿美元建立7000座风力发电机组,新增就业16万人。日本将增加太阳能发电量20倍,新型环保汽车的使用量增加40%。韩国在普通家庭大力推广普及太阳能、地热、风能和生物能源,并将兴建200万套节能绿色住宅。

面对这一局面,我国不能因为当前金融危机导致能源供需矛盾缓和,而忽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应汲取过去一些产业发展的沉痛教训,密切跟踪世界新一轮新能源发展方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真正把新能源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二、抓住机遇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

上世纪100年间,世界上15%的人口完成了工业化,使得石油消耗量急剧增加,从上世纪初的2400多万吨飙升到30亿吨。在本世纪,将有85%的人口进入工业化,能源消耗量必定进一步增大。虽然世界能源探明储量仍在继续增加,但地球上的能源毕竟有限,而人类社会的能源消费则是逐渐增长的,以目前的消费速度,总有一天,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会枯竭。因此,人类必将实现向“后石油时代”的能源转换。从世界范围看,可再生能源更具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中国替代能源的发展方向是以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代替稀缺能源,逐步提高替代能源的作用。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在努力增加能源供应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费方式,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因此,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洁能源消费比重是促进我国能源格局日趋合理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既有助于拉动投资,也有助于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做可靠的能源准备。

《“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是: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今年“两会”作的 工作 报告 中把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作为今年的主要任务之一。

1.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煤炭约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0个百分点。煤炭转化为能源的主要形式是燃烧发电,燃煤发电在我国煤炭终端消费中占56%以上。2008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92亿千瓦,其中火电装机6.01亿千瓦,约占76%;水电装机1.72亿千瓦,约占22%;核电装机906万千瓦,占1.3%;风电894万千瓦,仅占0.8%。煤炭的燃烧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分别占二氧化硫排放的90%、二氧化碳排放的70%和氮氧化物排放的67%,而且每开l吨煤会破坏2.5吨地下水,煤炭开后还会造成地表塌陷,产生废水、废气和废渣以及矽肺病等。因此,努力降低煤电比重是改变我国能源格局、实现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为此,要继续优化电源结构,逐步提洁能源发电比重,不断替代燃煤发电;另一方面,在加快发展循环液化床燃烧、大规模煤气化等洁净煤技术以及改进煤炭直接、间接液化技术的同时,加快研发和推广煤炭多联产等新一代洁净煤技术,逐步优化调整煤电自身结构,将煤炭的产业链延伸至下游化工制品。

2.积极发展核电。

核电是清洁高效的能源。理论上讲,1公斤的铀全部裂变释放出的裂变能,大约相当于2500吨煤或2000吨的石油燃烧时释放出的能量。一座百万千瓦的火电站需要260万吨煤,而核电站只需要30吨的铀原料即可。核电站一年产生的二氧化碳仅是同等规模燃煤电站排放量的1.6%,且不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近几年,世界核电建设开始复苏。美国能源部2007年宣布,未来2年内将兴建32座核能发电厂;俄罗斯在2020年前建造40台核电机组;英国于2008年1月决定恢复建设核电站;印度到2020年使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高效、清洁的核能将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008年福建宁德、福清,广东阳江,浙江方家山核电工程相继开工,共计14台百万千瓦机组,总规模达1400万千瓦,标志着我国核电建设步入快车道。2008年底,我国核电装机容量约为900万千瓦,仅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1.3%。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目标,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增加到7000万千瓦,核电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提高到4%,这意味着今后每年至少开工建设2个核电站、4台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2020年前,我国投入核电的建设资金累计将达4000亿元。去年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推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核电项目成为首批核准的拉动内需项目,标志着我国核电建设高峰即将到来。

3.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2006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为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仅比2005年上升0.5个百分点。促进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有助于实现能源长期战略替代,也有助于加强环境保护。我国已立法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规划,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到10%。

水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我国水丰富,理论蕴藏量近7亿千瓦,占常规能源量的40%,根据目前的勘测设计水平,我国水电有2.47万亿千瓦时的技术可开发量,如果开发充分,至少每年可以提供相当于10亿—13亿吨原煤的能源。水能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是很好的调节电源,开发水电的同时还可以实现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养殖和旅游等综合效益。目前水能开发利用技术已经成熟,应当优先加以利用。

我国风力丰富,利用技术也基本成熟,可以作为当前规模开发的一个重点,形成实际供应能力。太阳能潜力巨大,一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经济性改善,就将得到广泛应用。现阶段应加大太阳能发电技术与热利用技术的开发与攻关力度,结合建筑节能,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产品。我国生物质能具有品种多、分散性强、收集成本高的特点,宜于发展多种利用技术,开辟不同用户市场。现阶段可从现有废弃物的利用入手,逐步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对一些较为成熟的技术,如农村沼气、秸秆发电等,积极推广,予以扶持。对一些尚未突破的关键技术,如纤维素乙醇等,合理投入,开展研究。新能源及其相关技术对未来的能源替代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充分重视,早做准备,积极跟踪,组织研发。

面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我国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路线图,尽快整合现有产业,把现有、扶持政策体系及未来十多年的能源投资格局理顺,打造高效率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宽松环境,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来支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强化油气产业的开源节流。

一是加快建设油气基地。按照“挖潜东部、发展西部、加快海域、开拓南方”的原则,通过地质理论创新、新技术应用和加大投入力度等措施,到2010年,全国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1.93亿吨和920亿立方米。二是加快石油替代工程。按照“发挥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加快发展煤基、生物质基液体燃料和煤化工技术,统筹规划,有序建设重点示范工程,为“十二五”及以后更长时期的石油替代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三是促进油气行业节能降耗。

此外,中国应对石油安全挑战,应该着眼全球,从战略的高度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降低石油进口依赖,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加强国际石油领域合作,加快建立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现代石油储备制度,制定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一整套方案。

 >>>下页带来更多的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急求一片毕业论文以“经营者薪酬结构问题研究”为题目越全面越好

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经营管理者贡献与收益、责任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等不对称问题

随着国有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分配制度也相应有所改变。但仍然没有有效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者贡献与收益、责任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等不对称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差距太大:一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与承担责任差距太大;二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与市场相应人员的工资价位差距太大;三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与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同类人员的工资收入差距太大。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这个难题,长期困扰着我们。多年来,我们始终强调的是以政治责任、精神鼓励为主的激励机制,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报酬上与职工没有太大差别。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否认精神激励在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感到仅仅依靠这样的激励方式是远远不够的。80年代初期,同志就明确指出这个问题的实质,他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文选》第二卷,第146页,人民出版社,1985)。

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经营管理者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和贡献与其收入水平相比,明显偏低,没有体现出经营管理者人力的复杂性、繁重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没有体现出经营管理者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上的特殊作用和地位。他们的工资大致是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3倍左右,经营管理者所付出的大量超额劳动未能得到承认。而且,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与企业业绩相关性不大,与企业对国家的贡献“不对称”,他们既不能与发达地区的公司(除拥有可观的年薪外,还拥有按创造利润所提取的高额奖金。如深圳发展公司规定:创造利润1000万以上的,特别奖按利润的10%发给个人)相比;更无法与国外企业比(美国大公司经营者年薪一般来说是普通员工的几十倍,甚至数百倍)。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几十年累计上缴国家利税200多亿元,是建厂之初国家6亿元投资的30多倍,仅1999年就实现利税33亿元,但是其9名企业***的年收入总数才32万元,不到企业年实现利税的万分之一。中国第一、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的总经理1999年的收入还不足2万元。

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经营管理者作为国家资产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肩负着非常重大的责任,不仅要承担企业获得巨额利润的经济责任,而且要承担下岗职工再就业、保障职工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等。而合资企业、私营企业的经营者,由于没有社会负担等“杂事”,内部机制灵活,是单纯的生产经营管理,管理幅度和负荷较小,但收入却常常为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的5-10倍,甚至更多。有关资料表明,1999年企业经营者年工资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国有企业占62.2%。由于中央企业无权决定集团这一层***员的工资收入水平,为调动下属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加大集团内部分配改革的力度,一些二级公司或从总公司剥离上市的股份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收入水平已大大高于集团***员,出现了集团公司***员与直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收入“倒挂”现象。如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员年收入为3万元,而其二级公司的总经理最高达10万元。这种现象在中央企业中已较普遍。

从风险和压力看,中央企业经营管理者大都承担着超负荷的重任,为确保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和社会责任,绞尽脑汁。如近年来世界原油价格跌宕起伏,使中石化在降本增效、扭亏脱困中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集团,公司还要对国内成品油、化工产品市场的稳定担负重要的作用。面对严峻的形势、艰巨的任务和沉重的压力,集团公司领导班子以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超负荷、高强度地工作。与此同时,领导班子的个人收入水平却相对较低。这些矛盾的存在,不仅限制了集团公司内部各级管理人员薪酬激励的力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团公司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进程。长此下去,既不利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积极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的形成,将会导致国有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大量流失,甚至丧失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四)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经营管理者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障碍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分配制度改革无法撇开国有企业现有的经营环境而单方面进行。目前,制约经营管理者分配制度改革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障碍是国有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薪酬制度改革的实质是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机制,必须使经营管理者的价值逐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具体来说,目前制约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企业制度看

目前,我国存在着所谓“最昂贵的企业制度和最廉价的企业家”。一是大多数国有企业尚未真正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国有企业投资主体不够明确,没有达到“产权清晰”的要求。三是国有企业内部的人事制度改革仍不到位,没有形成完备的市场人才选拔机制。四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分配机制缺乏明确、量化和市场化的制度保障,没有形成一套对企业经营管理者通用、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2.从思想观念上看

传统的思想观念阻碍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一是目前企业员工的市场观念相对滞后,对经营管理要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与企业经营者收入攀比的心理,经济体制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经营者薪酬制度的改革。二是企业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弱,认为企业的成功和发展的确与经营管理者有着密切关系,经营管理者的收入高一些理所当然,但过高却难以承受,因为还有大量困难企业和下岗职工等。三是一些经营管理者有畏难情绪,不敢多拿。担心工资收入多拿一点,会导致自己与职工和其他管理人员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影响工作的开展。

3.从企业现状分析

国有企业大多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沉重。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两大目标虽已基本实现,但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军工企业和老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经营状况普遍较差,亏损严重,干部职工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导致职工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不强。职工更多地希望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衷共济,同甘共苦。如果在对经营管理者分配制度改革时不充分考虑这一点,则必然有失公允,也难以真正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4.从社会环境分析

相关分配制度的改革没有到位,良好的社会环境尚未完成。一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的待遇水平与市场价格相背离。国家公务员的工资长期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如单纯进行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改革,会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严重失衡,无法使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改革真正到位。二是中央、地方分配政策改革进度不一致。现在不少省(市)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纷纷出台了一些指导性意见,步子迈得比较大,如上海、深圳、武汉等省市,不但印发了经营管理者年薪制改革的指导性意见,而且对经营管理者的股票期权问题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相比而言,中央有关部门对分配制度的改革步伐相对滞后。如果国家不以资产所有者身份出台明确政策,则中央企业经营管理者分配制度改革就难以推进,而且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中央不能预先或同步出台相应的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指导性的意见,不但造成地方文件的无据可依,地区间失去平衡,而且由于既成事实等原因,将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的改革造成一定的障碍。三是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和有效的调节手段,经营管理者的年薪制、持股、股票期权等激励机制推行所要求的市场经济条件还未完全成熟,与之配套的改革还不完善。如实行企业经营管理者年薪制,既要解决好收入分配与绩效真正挂钩的问题,又要解决好经营管理者利益与职工利益如何分离的问题。由于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考核机制尚不健全,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其它经济效益指标的完成情况由哪个部门来考核尚不明确,影响了经营管理者年薪制的实行。

(五)现行工资制度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分配制度改革不相适应

近年来,院及劳动部就现行工资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试点,出台了不少有关改进和完善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分配的办法,也试图用多种工资、奖励方法支付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报酬。如1985年9月24日院发布的《工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1992年6月1日劳动部、国家体改委发布的《股份制试点企业劳动工资管理暂行办法》,1993年6月22日劳动部、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发布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工资总额管理暂行规定》,以及1993年11月24日《劳动部企业最低工资规定》等。但从现实情况看,相当一些收入分配的政策、制度显然已过时,必须加以修改。如原档案工资的晋升管理办法、企业经营者起点工资的管理办法,交流领导干部的工资管理办法,困难企业经营者收入分配的管理办法等。总的来说,我国现行国有企业工资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人力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有效激励,也对企业进行激励约束机制改革造成一定的障碍,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主要表现在:

1.工资总额的管理办法已经过时

目前,国有企业仍然沿袭经济体制下工资总额管理的模式,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核定各企业的年度工资总额并进行工效挂钩结算。这种工资制度管理模式仍然是行政性的,非市场性的。虽然取了“工效挂钩”的形式,但存在着工资账外泄露、挂盈不挂亏、挂钩与非挂钩分配模式并存、摩擦较大等弊端。而且,由于在工资方案制定、经济指标核定基数的确定、业绩的考核等方面的不合理性与严重滞后,不能充分反映其管理劳动的特殊性,造成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水平偏低,没有突出经营管理者在公司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没有体现其特殊的贡献和市场价值。

另外,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用的根据职工收入水平确定经营管理者收入水平的作法,无法构建多元化的经营管理者收入结构,不能形成区别于一般员工的分配办法,不利于培育和发展经营者队伍。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年收入水平一般控制在职工年均收入的1-3倍,最高不得超过5倍的规定显然已过时。这样的规定,不仅使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未能充分体现其劳动的特殊性、复杂性、创造性及多样性,而且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上就封了顶,达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

2.企业的经营成果和个人的工作业绩缺乏紧密联系

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挥。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应当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全面结合,在正确评价企业年度经营成果和个人工作业绩的基础上予以确定。应改变过去经营管理者收入不与企业经营指标挂钩的情况,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高低应与企业规模、经营难度和实现的经济指标挂钩。国家应该建立对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业绩考核的评价体系,由有关部门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经济效益(利润、税收等)完成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并和企业领导班子薪酬挂钩。

3.收入管理办法中缺乏约束机制

由于管理上的不完善,造成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薪酬管理既无标准,又无主管审批部门,完全由企业***员自行决定,造成企业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收入形式多样化,差距很大。有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并不好,而且造成大量亏损,可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相反,有的还自己给自己加薪。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职务消费随意性很大,根本无标准,也不公开,特别是用车、住房和出国方面的公款支出(补贴)数额非常大。应坚持岗位职务工资制、年薪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做到经营管理者收入公平、公正、公开,尽快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如委派财务总监、派驻监事会,强化所有者和股东的监督约束机制等。

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践

(一)初步建立起企业经营管理者资产经营责任制

按照我国现行体制,国家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实行的是国家统一所有、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实质上是承认各级对其监管的国有资产拥有准所有权。这种管理体制的好处是中央对国有资产有较大的权力,减少界定产权的工作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这种管理体制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明晰、出资人不明确、所有者缺位、资产经营责任不清等问题。为了寻求从体制上解决这些问题,部分中央企业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者资产经营管理责任制。如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在2000年4 月,重新制定并颁发了《关于印发〈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企业经营者责任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航规[2000]20号),随后,集团公司总经理分别与直属25户企业的法人代表分别签订了2000年《企业经营责任书》,从而使企业经营者的责任和收益有了明确的说法和要求。再如,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对所属全资和控股子公司的主要经营管理者及其他班子成员实行资产经营风险责任制。每年全资和控股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上交一定数额的年度资产经营风险金。经理和党委书记年度资产经营风险金为5000元/人,其他班子成员为3000元/人。当年完成或超额完成利润、资本保值率和净资产率指标,返还主要经营管理者及其他班子成员风险金,并奖励党委书记和经理每人5000元,其他班子成员每人3000元;全年未完成,不返还风险金,并按公司干部考核规定处理。这样,既有利于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也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

如前所述,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是建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要基础和可靠保证。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制订了对各省(区、市)移动通信公司的《经营绩效考评办法》,建立了包括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净资产收益率、EBITDA收益率(EBITDA=运营收入-运营支出+折旧+其它业务利润+资产减值准备)、网络重大障碍、通信案件、火灾事故、安全生产等一系列考评指标在内的考评体系,并对各省(区、市)移动通信公司及其领导班子成员确定了奖惩办法。

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控股公司。自2000年4月重组上市以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经营管理管理者建立了新的以业绩考核为基础的薪酬制度。主要包括:(1)在薪酬结构上,用了国际上通行的固定薪酬、业绩奖金、股票期权三单元模式。做到近期激励与远期激励相结合,经营管理者利益与股东利益相结合。(2)在薪酬标准上,取消了原有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按照“级别”确定薪酬的做法,依据经营管理者所在单位应担负的责任、风险,以及管理的幅度、单位效益确定薪酬标准,并对地区公司划分类别,拉大了差距。在各薪酬单元的比重上,浮动部分的比重随着职务的升高、承担责任的加重而相应加大,增强了经营管理者的风险意识。(3)在薪酬分配上,坚持与业绩考核挂钩的原则。把经营者的变动薪酬与业绩指标挂钩,按考核结果进行分配,使经营者的收入随业绩指标完成的好坏上下浮动,以确保实现股份公司的战略目标。作为改革的配套措施,股份公司与高级管理人员签订了业绩合同,制定了《高级管理人员业绩考核办法》,并积极推行管理岗位竞聘上岗制,做到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统一;拟定了《中层以下人员薪酬制度》,下发了《中层以下管理人员业绩考核指导意见》和《操作服务人员业绩考核办法》,使其他员工薪酬分配与经营管理者相衔接,发挥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由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用了国际上通行的经营者薪酬制度模式,拉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突出了业绩考核,注重经营管理者利益与公司价值和股东利益相联系,因而成为公司上市的重要“卖点”,这也是中油股票发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再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于2000年对公司传统的薪酬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全员年薪制。在坚持国家规定的“两低于”原则的基础上,按照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则,将员工的薪酬严格与员工的劳动技能、岗位责任、工作绩效以及市场价值挂钩,实现责权利的统一,彻底摒弃经济体制下工资中包含的行政级别、工龄、司龄和学历、职称等平均分配的含量,完全以岗位定薪酬、以责任定薪酬、以业绩定薪酬,并引入了劳动力价值指数作为参考。薪酬制度改革后,员工年度收入构成非常简单明了,仅为年薪一项。原则上年薪的70%作为固定工资按月发放,其余30%根据全年绩效在年终核定发放,取消了原有的各项补贴和费。公司总裁的收入也只有年薪一项,没有股份收入和其他收入。公司总裁收入为公司员工平均收入的3.75倍,保持了较低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建立的新的绩效体系,将公司现有经营主体按贡献度进行分类,主要从经营贡献即当期盈利和规模、经营成长性、资产安全性以及其它管理水平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引导各级经营者不断提高素质,努力寻求真实的经营业绩,并在实施企业战略过程中,积极追求企业的成长性,培育创新能力及潜在的盈利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的价值。专门制定了公司总裁绩效评价指标,将评价结果与总裁年度效益工资的核定直接挂钩,在公司薪酬制度中予以明确规定。绩效评价的重点包括当期盈利性、未来成长性和资产安全性,主要考评公司当期税前利润、净利润增长比例、营业额增长比例、市场化盈利能力增长比例、新增逾期应收账款控制比例、新增不良库存控制比例和目标不良资产收现比例七项指标,解决了目标不清、标准不确定的问题。可见,这种新的绩效评价体系十分注重价值管理的理念,不仅关注战略发展的财务成果,而且关注持续和创新的经营管理过程,较以往以预算目标完成为基础的财务评价有了本质上的变革,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方式的多元化实践

目前,年薪制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分配制度改革中普遍用的方式。年薪制是根据企业规模和经营业绩,以年度为单位,支付经营管理者收入的一种分配方式,是现代企业制度分配的一种模式,它是经营管理者价值的一种体现。实行年薪制,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为例,该集团总公司实行的是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结构工资制,工资由岗级工资、年功工资和业绩工资构成。除工资收入外,中远集团***员不享受任何股份收入和住房补贴等其它工资性收入。1999年,中远集团总裁和党组书记的年度工资收入分别为15.6万元和15.4万元。而该集团从1999年起就对所属二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试行年薪制管理,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由基薪、风险收入和嘉奖收入构成,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强化考核机制,建立了《经营管理目标责任书》和经营者管理评议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全面地对企业经营者进管理行考核,考核指标涉及生产经营、财务和管理三方面内容。

我们认为,对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实行激励性薪酬制度,分配方式不是单一的,而应当因企制宜地分类设计多元化的薪酬方案,取多种分配形式,建立切合企业实际、有效的经营管理者薪酬激励约束机制。

三、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结合建立现代企业人事制度,加快提高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薪酬制度的市场化水平,迅速增强国有企业对人力的竞争力。当前,国有企业面临巨大的人力竞争压力。特别是在优秀的高级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来自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压力更大。由于外资、民营企业是靠市场机制用人的,其用人、薪酬制度从一开始就植根于市场,并灵活地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竞争中显示了极大的优势。这种优势最直接地表现在薪酬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原有经济的僵死工资制度已被市场经济冲破,国企薪酬的总趋势在向市场(国际同业)接近,但总的说来目前的市场化水平很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薪酬制度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在人力的配置方面,远未达到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说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薪酬涉及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没有好的薪酬制度,很难说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有竞争力,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市场的基本规则,是等价交换,具体到人力配置就是:你值多少钱,我就付你多少钱。由于受条件限制,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不可能一下子达到这个程度,但最终必须达到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水平。眼下当务之急是将薪酬过低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迅速提到适当的水平。同时,要尽快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经营管理者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结合起来。对实行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国家不再直接委派或聘任经营管理者,改由投资者委派或同意的其它办法任用,企业经理由董事会决定聘任。在新老“三会”关系的处理上,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办法。企业用人主体由国家转向市场。国家也不再向企业统配人员,企业面向市场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要用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大力培育和造就企业家市场。

(二)必须改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自己决定自己薪酬的状况,建立由出资人决定管理者薪酬的制度。国有企业薪酬现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明显违反市场规则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做法是,经营管理者自己决定自己的薪酬,想发多少就发多少(劳动部门虽规定有“总额控制”,但实际控制不住)。出资人决定经营管理者薪酬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国企出现的情况,根源在于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出资人缺位”。改变这种状况的选择似可考虑以下几种方案:一是参考美国公司的做法,向董事会派出代表国家(出资人)利益的“独立的外部董事”(不在公司任管理职务,只领取少量会议补贴,类似美国代表股东利益的外部董事),并由他们组成薪酬委员会,决定管理者的薪酬。二是国家授权成立“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机构”,其中一项重要职能是审核确定国家独资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薪酬。三是对已经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模大、管理规范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授权经营,创造一种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管人与管资产相统一的新型企业***员管理模式。对在国有独资的集团公司和国有控股的企业或子公司任职的经营管理者,应分类管理,区别对待,制定不同的薪酬制度。从经理市场选拔出来并被聘任为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其薪酬要与经理市场价位相对应。上级公司的董事长及经理层不能兼任所属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或经理。上级公司的董事可以在下属上市公司任职,并可以根据其承担的职责领取相应的薪酬。

2008年 大事论文

2007~2008年国际油价走势回顾与展望

摘要:2007年,国际油价呈现出先抑后扬的走势,预计全年纽约市场西得克萨斯(WTI)原油期货年均价格为每桶70美元左右,同比上涨6%左右,为最近五年来最小涨幅。2008年,尽管美国次贷危机增加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但全球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地缘风险、投机炒作、天气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始终存在,国际油价难有实质性回落,预计纽约市场WTI原油期货年均价格将为每桶65~75美元。国际油价高位运行会加大我国石油进口负担,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和消费者支出,增大通货膨胀压力。应取积极措施应对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保障我国石油供给安全。

一 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基本走势特征

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呈现出触底反弹、先抑后扬的走势。年初下探至50美元之后,在3月份开始出现稳步持续反弹,7月份加速上扬并刷新纪录,此后虽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出现短暂下挫,9月份国际油价重拾升势,9月13日,纽约市场西得克萨斯(WTI)原油期货价格突破80美元,10月19日盘中突破90美元大关,较年初最低点大幅反弹约八成。但前10个月WTI原油期货价格平均为每桶67.7美元,同比仅微幅上涨1%。

(一)年初国际油价出现大幅下挫

2007年伊始,国际油价连续大幅下挫。在供求基本面、地缘风险、游资投机等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天气成为影响油价走势的最重要因素。暖冬导致取暖用油需求减少,库存高于预期,推动年初国际油价出现了大幅下挫,1月18日,纽约市场WTI原油期货价格下挫至每桶50.48美元,与2006年7月份创下的77.03美元的历史高位相比跌去了34.5%,跌至近20个月以来的最低价位。

(二)3月份国际油价开始稳步持续反弹

美国全国性暴雪激发取暖油需求,天气突变成为国际油价反弹的契机,2月份国际油价重回60美元平台。3~6月份,一方面,天气逐渐转暖,美国石油库存状况改善;另一方面,道达尔美国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和雪佛龙公司均因出现故障导致石油产出减少。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国际油价在56.5~66美元之间宽幅震荡。

(三)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加速反弹并创新高

7月份开始,国际油价加速上扬。尽管美国经济出现减速,但是欧洲和日本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全球石油市场需求旺盛;美国汽油供应紧张以及炼油厂问题一直困扰着国际油市;伊朗核问题和尼日利亚紧张局势加剧、纽约和美国海湾输油管道泄漏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呈现震荡上扬的走势,至6月下旬已接近70美元,7月31日达到每桶78.21美元,突破了上年创下的历史最高位。

8月份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出现短暂大幅下挫后,9月份国际油价重拾升势。欧美各国央行取的给金融市场注资的联合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和缓解了次贷危机的影响;同时,形成于大西洋的热带风暴“迪安”袭击墨西哥湾中部地区,可能会对当地石油生产设施会造成威胁,影响到石油供应,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再次反弹上扬。至9月13日,纽约市场WTI原油期货价格突破了80美元,10月19日盘中突破90美元,收于89.47美元,创出历史新高。

从11月份起欧佩克增产50万桶/天,对缓解石油需求压力的作用不会太大,全球石油供求仍处于相对紧张状态,美国商业石油库存的下降加剧这一状态,美国次贷危机后续影响成为国际油价新的不确定因素,国际油价仍将在较高水平上波动。综合上述分析,2007年全年西得克萨斯原油期货年平均价格约为每桶70美元左右,较上年微涨6%,预计这将是最近五年来的最小涨幅。

二 2008年国际油价走势展望

(一)全球经济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2008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特别是中国、印度、东盟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强劲。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8年中国、印度经济分别增长10%和8.4%,尽管增速略有放缓,但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从三大经济体来看,虽然次贷危机加大了美国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通货膨胀压力和经济下行风险使得货币政策左右为难。但是,美国经济抵御风险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要远强于其他经济体,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会继续促进美国私人投资和居民消费实现温和增长;失业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稳定消费支出;9月降息稳定了金融市场的预期,增强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处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快的增长阶段,对美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因而美国经济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之后,2008年仍将保持稳步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1.9%,与2007年基本持平。欧元区国家结构性问题得到一定缓解,通货膨胀在可控范围内,特别是德国等国财政改革取得成效,财政赤字大大减少,经济活力得到增强。预计2008年欧元区经济增长2.1%,较上年略有放缓。日本经济逐步走出了通货紧缩状态,金融等领域改革为经济增长提供较好的支持,同时外需多元化对美国市场依赖降低,使日本出口有望保持良好态势,2008年日本经济增长1.7%。

(二)世界石油需求依然旺盛

全球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导致石油需求旺盛。国际能源署10月份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8800万桶/天,同比增加210万桶/天,增长2.4%。欧佩克在10月份石油月报中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8700桶/天,同比增加135万桶/天,增长1.6%。而美国能源情报署10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月报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8715万桶/天,同比增加137万桶/天,增长率为1.6%。其中,石油需求增量主要来自发展中经济体,非OECD国家和地区日均石油需求增量为127万桶/天,占全球需求增量的九成以上,而OECD国家石油需求增量占比不足一成。从国别来看,中国石油需求增量占34%,美国增量占13%,两国需求增量占到全球增量的接近一半。

尽管三大国际机构预测增幅不完全一致,但都认为2008年国际石油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趋势。2004~2008年全球石油供需情况见表3。

(三)世界石油供给有所改善

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使得石油实际需求非常旺盛,同时高额利润必然会刺激新增投资。为了保证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欧佩克国家在2010年前投资1200亿美元着手扩大石油生产能力,初步将原油日生产能力由2005年的3170万桶提升至2010年的3690万桶(不包括伊拉克),增长16%以上。同时,欧佩克大幅扩大精炼能力,精炼日产能由2006年的1230万桶扩大至2011年的1770万桶,提高近50%。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研究,2008年全球石油产量有望得到较快增长。美国能源情报署报告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供给量为8706万桶/天,同比增加234万桶/天,增长率为2.8%,增速较上年大幅提高。其中,欧佩克国家日产量增长4.2%,增量为148万桶,占全球增量的63.2%;非欧佩克国家日产量增长2.1%,增量为104万桶,占全球增量的36.8%。非欧佩克国家中,巴西产量增长非常迅速,日产量增加34.5万桶,同比增长14.9%;美国石油日产量增加25万桶,同比增长3%;此外,前苏联地区产量增加较快,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日产能分别增加10万桶和8.1万桶,同别增长11.6%和5.6%;俄罗斯尽管也有19.1万桶的增量,但仅与过去的两年持平,明显低于2003~2005年60万~80万桶左右的增量水平。但是,受储量等因素的限制,墨西哥、英国、挪威等国的产量在逐年下降。

全球剩余产能得到一定的恢复,2008年全球剩余产能预计约为250万桶/天,将接近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剩余产能与国际油价有着密切的关联关系,剩余产能的恢复有助于稳定国际市场油价。

(四)伊朗核问题仍然是影响国际油价的最大变数

中东等产油地区地缘政治风险始终存在,特别是伊朗核问题始终是困扰2008年国际油市的重大不确定性因素。根据BP能源统计,伊朗拥有189亿吨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1.4%,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储比高达86.7;天然气探明储备高达28.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15.5%,仅次于俄罗斯居于世界第二位。目前,伊朗为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石油日产量超过400万桶,而且超过60%的石油出口国际市场,年出口石油在1.2亿吨左右。

由于伊朗拥有丰富的油气,油气出口量、地理上所处战略位置,以及面临的石油供求趋紧的环境等因素,使得伊朗核问题更为复杂,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时间更长,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更为巨大。

(五)国际游资炒作的作用仍不可小视

石油作为最重要的战略,具有不可再生性、难以替代性、经济高度依赖性,以及储产与消费在地域上和产品结构上分布严重不均等特性。数以万亿计的国际游资在高度发达的现代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推波助澜,明显放大了供求、地缘政治、库存等因素对油价的影响作用。

在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中,巨额国际游资在不断冲击各种市场,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也不能例外。2007年初纽约商品基金原油期货持仓量一度大幅减少,出现了净空头持仓,随之国际油价出现了大幅跳水,西得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由每桶65美元左右一度跌至50美元。3月份以来,纽约市场投机资金原油期货持仓量明显回升,国际油价也出现明显反弹。在7月末,基金原油净多持仓量最高增至1.2亿桶以上,超过当时日原油消费总量近50%,而国际油价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基金原油期货持仓量与国际油价具有高度正相关性,每当基金净多持仓量大幅增加,国际油价随之飙升,而当基金大幅减仓时,国际油价便会出现快速下挫。影响国际油价的各种因素都会成为国际游资炒作的题材,因而国际游资仍将会对油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美元持续贬值有一定推高油价作用

美国面临着巨额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的沉重压力,预计双赤字在短期内不会消除,因而美元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弱势。目前世界石油市场交易中主要用美元结算,近年来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石油出口国实际石油收入缩水,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欧佩克等产油国抬高油价。

(七)基本结论

总体来看,2008年,全球石油供求仍处于相对紧张状态,良好的经济基本面支持国际油价在高位运行。如果伊朗核问题等地缘政治风险没有明显恶化,不发生重大突发,国际油价年平均价位将在每桶65~75美元左右的高位运行。但是,如果伊朗核问题演变为美伊军事冲突,或出现飓风袭击等重大突发,那么短期内国际油价将会出现大幅飙升;如果次贷危机不断恶化,逐步演变成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出现明显减速,那么国际油价也存在大幅回落的可能性。

由于近来国际油价出现持续明显反弹,国际权威机构不断调高国际油价走势的预测。9月26日,路透社调查的35家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测显示,分析师将其对2008年布伦特和WTI原油均价预估调升至66.7美元和67美元,较6月份调查结果高出5美元左右。美国能源情报署在10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报告中,将2008年纽约市场WTI油价调高至73.5美元,较5月份预测高出13%以上。

三 国际油价走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到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油价不仅增加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同时加大通货膨胀压力。

(一)高油价导致国民财富的净溢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油需求持续稳步增长,而国内石油产量增长潜力有限,对外依存度在不断提高,目前有近一半的石油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因而油价上涨必然导致更多的外汇支出,这意味着我国国民财富的净溢出。石油是目前我国单一商品最大的逆差项目,仅2006年逆差就达720亿美元。

(二)高油价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尽管目前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油价对国内物价的冲击,但是,价格倒挂使得国内成品油价格存在一定的上调压力和空间,而且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以及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要求油价同国际接轨。因而成品油价格的上调或者上调的预期都会带来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

(三)增加居民消费支出

个人消费者将直接成为高油价的承受者,2007年以来,由于国际油价不断上涨,明显增加了部分消费者的支出,导致实际消费紧缩。油价倒挂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供油紧张现象,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四)加大相关企业生产成本

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必将给国民经济各行业带来较大的影响。交通运输业和农业受到的冲击较大,油价上涨,导致交通运输业单位运输成本大幅增加,推升了农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资的涨价及灌溉、耕田、运输等农机具用油的成本。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成本压力较大,炼油行业继续亏损。高油价影响消费者的购车选择,节油型汽车成为未来汽车市场上的新宠,加快了汽车产业发展格局的调整。石油和天然气开业景气与油价同步,从油价上涨中直接受益。

(五)促进替代能源行业的发展

部分行业在直接感受到来自油价上涨压力的同时,新能源、替代能源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高油价使得替代能源逐步具有经济可开发性,并会促使更多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

四 政 策 建 议

(一)摆脱部门藩篱、推出燃油税政策

燃油税对于节约石油、提高能效的重要作用在日本和欧洲等地区得到了充分证明,而且在国内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出台燃油税政策,以燃油税取代养路费,用油越多的车辆交的税也越多,这是用经济杠杆有效推进节油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燃油税这种简单有效的政策工具在我国争论长达十多年难以出台,有部门利益、中央与地方之间利益、各群体承受力、高油价等多种因素,但归根结底是多头管理、部门间扯皮的结果。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石油需求增长很快,为了抑制燃油消耗,必须坚决打破部门利益,果断推出燃油税政策。开征燃油税并不必然导致油价上涨,起初税率可以定的低一些,逐步调整到适当的水平,当然要考虑到对不同领域的影响。

(二)打破行业垄断、推进石油市场流通体制改革

尽管2006年底商务部出台了《原油市场管理办法》和《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而且出台了一系列《非公36条》的配套政策,但是,石油行业特别是上游领域的垄断问题比较严重,也比较复杂。当前最为突出的就是如何解决油源问题,包括国内市场原油批发经营以及石油进出口问题。因此必须打破垄断、加快石油行业体制改革。

(三)完善定价机制、逐步实现成品油市场化定价

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和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逐步上升,中国的石油安全正受到严重挑战,建立科学、合理的石油价格体系刻不容缓。我国已经正式用“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新机制有助于保障炼油行业的利益,稳定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但是,新机制存在着炼油行业平均成本和平均利润难以确定、仍然不能够如实反映我国能源供给状况、国产原油加工成本如何计算等难题。因此,新机制仍然是一个过渡性机制,必须抓紧推进石油市场体系以及监管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为实现成品油市场化定价做好准备。

(四)加快制度创新、全面推进石油储备体系建设

中国已彻底告别了没有战略石油储备的历史,开始尝试运用战略石油储备来维护自身的石油安全供给,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这并不表示中国就已经建立起了石油储备体系,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美日欧等国经过近30年的时间才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体系。我国构建石油储备体系还有一系列工作要做,像石油战略储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储备运营管理机构的设立、储备油品的来源、储备资金的来源、新储备基地的选址、符合中国需求的储备规模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希望对您有帮助。

论文,怎样看待竞争与合作

竞争与合作并不是一对“敌对兄弟”,竞争离不开合作。因为有合作才能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收拢五指、攥紧拳头、形成合力。既竞争又合作,才能突破孤军奋战的局限,实现双赢或多赢。

在常人看来,竞争与合作是一对“敌对兄弟”,“一山不容二虎”嘛!这一点被眼下我国葡萄酒市场异常激烈的竞争所印证。从市场之争到标准之争,从品牌之争到原产地命名之争,在葡萄酒这个不大的领地王国里,刀光剑影,杀声阵阵,正演绎着一场场悲壮的战争。

固然,市场经济条件下,同行竞争在所难免。有不少人认为,“同行是冤家”,竞争双方似乎注定是利益截然对立的“冤家”对头。竞争就是不能有合作,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同行之间,难道非得势不两立、拼个你死我活不可吗?

其实,树有长短,人分高低,水有清浊,面分丑俊,芸芸众生忙碌在大千世界,他们都离不开竞争与合作。竞争与合作永远是紧密相连的一对联体兄弟,是两种不同的人际互动关系。

我们通常说的竞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在某项活动中力争胜过对方的行为。即双方争夺一个目标,且只有一方得胜,一方失败。合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为。双方有一致的目标,而且双方共享结果。对于企业也是如此。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不仅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竞争才能激发动力、增强活力,促使企业不敢稍许懈怠,不断推进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竞争是企业成长壮大的根本途径,也是一个行业能够健康发展的前提,搞市场经济不能没有竞争。

然而,竞争离不开合作。参与合作的企业将比那些独行侠 式的企业占有更大的优势。因为有合作才能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收拢五指、攥紧拳头、形成合力。马克思说得好,协作不仅可提高个人的生产力,并且是“创造一种生产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神奇效果。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与百事可乐公司曾为了争市场而展开了半个世纪的激烈竞争。可它们的竞争是“未必要打倒敌人”。 当大家对百事可乐—可口可乐之战兴趣盎然时,双方都是赢家,因为饮料大战引起了全球消费者对可乐的关注,大家都来喝可乐。可乐大战给我们的启迪是,并非只有“消灭”对手,才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惟一途径。在有些情况下,接受对手的存在并善待竞争对手,也同样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

目前,我国葡萄酒业东西地区的竞争逐渐加剧。西部企业利用价格作为竞争手段以低价进攻市场;而东部老品牌企业利用品牌优势不甘示弱、积极迎战。在你来我往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出现了“煮酒论英雄”等不和谐的音符,有的企业使用造谣、诽谤等违法手段去中伤对方,有的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舍命”相拼。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中肯定没 有赢家。河蚌相争,渔翁得利,在“东西对抗”的阴影下,洋酒露出了微笑。

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学会合作,在公平竞争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合作态势,逃脱愈演愈烈的降价漩涡。再比如“神州”和“万家乐”是旗鼓相当的两家大型热水器生产厂家。“神州”的广告语为“款款神州,万家追求”,而“万家乐”的广告语为“万家乐崛起于神州”。他们各自的广告语中都包含了对方的产品品牌。这样双方都能扬名获利。你把客户送到我这里,我把客户送到你那里。两种热水器迅速走进千家万户,为两家企业带来丰厚利润。他们在竞争中合作,实现了双赢。

实践证明,既竞争又合作,就能突破孤军奋战的局限,把自身优势与其他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双方的长处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既提高自己也提高别人的竞争力,实现双赢或多赢,才是最终目的。

==================================================

竞争不忘合作",主要是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竞争与合作,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因为,现代社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竞争与合作是每个人都面临的共同课题。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才能树立起正确的竞争意识与合作观念。本项目由以下两个层次的内容组成。

第一层次“感谢对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竞争具有积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

识,学会在合作中竞争。

(1)呈现了反映学校日常生活竞争现象的四幅照片,包括知识竞赛、足球比赛、拔河比赛和考试,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列举生活中的竞争现象,以此切人本层次内容。

(2)总结概述指出:竞争与合作相伴相随,竞争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形式多种多样。

(3)列举了一个发生在北方某大城市里王、赵两商家竞争的事例,自然而然地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既然市场竞争是激烈而残酷的,那么王经理为什么还要帮助对手、感谢对手呢?在此基础上,教材正文指出:我们需要合作,也需要竞争。如果没有竞争,合作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就会变成一潭死水。

(4)概述了竞争的积极作用:

A.竞争能激发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促使人的潜力得到充

分发挥,使人们不断进取,奋发向上;

B.二是在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中,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使自己进步、发展得更快。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是我们在合作中竞争的目标。

(5)设置了小栏目“名人名言,引用列宁的话进一步说明竞争还有其他的积极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

(6)设置了小栏目“相关链接”,借用动物界的事物说明:一种动物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同样,一个人没有对手,那他就会甘:平庸,养成惰性,最终导致庸碌无为。

(7)通过的形式提出了学生反思的问题:“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样的竞争对手?又是怎样看待竞争对手的’’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懂得:生活中应如何处理与对手的关系,从而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层次的学习。

第二层次“竞争最理想的结果是双赢”。本层次主要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辩证统一关系,使之竞争不忘合作,合作竞争求双赢。

(1) 列举了某保温瓶厂利用虚广告宣传等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的实例,提出让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

A.说一说:你赞成该厂的竞争手段吗?是怎样认识该厂的竞争目的的?

B.议一议: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竞争?问题一是针对某保温 厂的做法提出的,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就如何进行竞争展开讨论。

(2)总结:一是没有合作的竞争只能造成协作双方的两败俱伤,特别是那种置道德不顾的不正当竞争,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教育学生要反对不正当竞争,:竞争意识。 二是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合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合作,教育学生竞争不忘合作。因为,竞争与合作是统一的。合作不能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合作是一潭死水,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合作越好,力量越强,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竞争不能没有合作,没有合作作竞争是孤单的无力的竞争,是“你死我活”或两败俱伤。

(3) 举了一家百货公司友好竞争的事例,该公司不是挤压对手而是主动向对手伸出友谊之手,结果是赢得了许多竞争者的支持。以这个案例为切入点设置了思考的问题:

A. 该百货公司是怎样处理与竞争对手关系的?

B. 在今后生活中,打算怎样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引导学生感悟优秀的竞争者总是把竞争看成是乐事。

C. 阐述了竞争对手不能相互排斥,造成两败俱伤,而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双赢”理念,指出了“双赢是竞争最理想的结果,良好的合作创造双赢。我们只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按照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去进行竞争,:在这过程中双方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大家都会有所收获,都能得到提高,这才是竞争中合作的真谛。最后倡导学生既要树立敢为人先、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又要树立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这既是本层次的结束语,也是“竞争不忘合作"这一项目的落脚点。

(4)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说一说:是合作重要,还是竞争重点。

这个活动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合作、竞争重要性的理解认识。其实合作与竞争都重要

,关键是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管仲和鲍叔牙。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管仲为使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

2.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张辽,乐进共守合肥.一次孙权发乒十万来攻,二人是五子良将之二,同等功绩,以前素有矛盾,但面对强敌,仍能互补互助,共进共退.终于大破敌军.

3.古代日本的老渔民发现如果将几条剩性活泼的沙丁鱼放入一群被打捞的懒惰的鲇鱼当中.由于好动的沙丁鱼在鲇鱼中乱窜,给鲇鱼带来一中危机感,它们奋力游动,从而避免了由于窒息而亡.这便是有名的鲇与效应.

1.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有一种“龟兔双赢理论”。龟兔赛了多次,互有输赢。后来,龟兔合作,兔子把乌龟驮在背上跑到河边,然后乌龟又把兔子驮在背上游过河去。这就是“双赢”,竞争对手也可以是合作伙伴。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成功的人士不都是善于合作的典范吗?

2.台湾广告界有句名言:与其被国际化,不如去国际化。

3.其实,树有长短,人分高低,水有清浊,面分丑俊,芸芸众生忙碌在大千世界,他们都离不开竞争与合作。竞争与合作永远是紧密相连的一对联体兄弟,是两种不同的人际互动关系。

1.有一年世界原油价格大涨,哈默的对手对东欧国家的石油输出量都略有增加,惟独哈默石油输出量明显减少,这让许多人非常不解。黑人记者杰西克·库思千方百计找到了哈默,就这个问题请教他。哈默说了一段让他终生难忘的话:“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那些总想在竞争中出人头地的人如果知道,关照别人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理解和大度,却能赢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他一定会后悔不迭。关照是一种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条最好的路。”

2.马克思说得好,协作不仅可提高个人的生产力,并且是“创造一种生产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神奇效果。聪明的人不但要积极与伙伴合作,也要勇于与竞争对手合作并从中获益。

3.美国商界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中间去。"现代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现代企业追求的不再是"单赢",而是"双赢"和"多赢"。

1. 一个美国成功人士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句话说的没错.每个很要好的朋友,很可能在某些因素下成为敌人,毕竟金钱,名利的诱惑是很大的,我们不能保证人都能对朋友忠诚.更有可能,着只是外表的朋友.敌人也是一样的,我们没有永远的敌人,就像中考,考场上,我们都是竞争的对手,谁也不会因为什么关系而放弃自己的学业.但是,在平常学习中,我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着就是朋友是合作,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生下来就要竞争,只有强者才能生存,着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忽然做给了我们内充分的准备,竞争给了我们表现的机会.我们要合作也要竞争,要成为双赢的群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步,才有竞争的资格。

2. 竞争与合作往往是并存的。

3. 我们崇尚竞争,但又不忘记合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